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苏东坡传 > 五 苏夫人病逝了(第2页)

五 苏夫人病逝了(第2页)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是说君子不郑重其事就没有威信,这话对!

苏子瞻初入官场本来十分顺利,就因为在大人物面前说了一个小小的谎话,给韩琦留了个坏印象,每到要紧时候,总吃这个暗亏。

宰相韩琦在英宗面前说嘴,无缘无故踩了苏轼一头,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没多久连苏轼也隐约听说了。可苏轼早就忘了八年前那场“宰相宴”上说过什么话,所以想破脑袋也想不透,自己一个小小的官儿到底什么地方做得不周到,竟得罪了这位当朝宰相?

韩琦是大人物,苏轼只是个六品闲官,哑巴吃黄连——有苦没处诉,只能对人家说:“韩相这是爱护我,想多磨练我,培养我成才。”心里却拧上了劲儿,非把这次“学士院试”考好,做出个样儿来给宰相看看!

二月间,苏轼在几乎没怎么准备的情况下参加了学士院试,结果和制科大考一样,又考了一个三等——也就是超等。三月就得到提拔,以殿中丞担任直史馆。官衔仍然是从六品,但从早前的闲职转成了受器重、有声望的要紧职务,也是一步重要的升迁。

苏轼这里只顾着高兴,万万没想到,一件大祸已经临头。

苏轼回京时曾被风雪阻于华阴驿站,受了风寒,苏家三人皆病。苏迈是个孩子,火力壮,喝了几碗热汤病就好了,苏轼回京时身体还未大好,到京以后养了几天也没事了,只有夫人的感冒一直不见好。开始没留意,只吃些汤药,照样操劳家务,伺候丈夫。哪知冬春交替乍暖还寒,旧病未愈又着了冷、吹了风,病势忽然转重,发起烧来,汤药吃了不少,烧却一直不退,一个月后转为毒火直入脏腑,病情越来越重。

眼瞅着夫人面如金纸,唇焦目黑,瘦成了一把骨头,已经病得起不来床,苏轼也吓坏了,到处托人请医求药,哪想到病急乱投医,几个著名郎中开出的药方竟互相牴牾!以至夫人病情日重,后来病入脏腑,药石无灵,五月二十八号夜里,夫人王弗扔下丈夫、儿子溘然逝去,年仅二十七岁。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人,十五岁嫁到苏家,和苏轼在一起共渡十余载。这十几年苏轼始终过得不顺,一次次在考试中拔得魁首,轮到分派官职,得意又变成失意。这些倒霉的日子夫人跟他一起苦熬苦撑,相濡以沫,好容易放了个判官,得了实缺,有了俸禄,苏轼又意气用事,偏去买那不该买的四面门板,连累全家人在凤翔三年节衣缩食,咬着牙去还那几十贯钱的恶债!如今苏轼回京当上六品官了,好日子就要看见头儿了,夫人却意外病故,苏学士整个人都傻了,每天只在**呆坐着,不知道吃不知道喝,话也不说觉也不睡,连六岁大的儿子也不知道照顾,老父亲见他这个样子,只得把苏迈接到二叔苏辙那里暂住,自己耐着性子用好话慢慢来劝儿子,过了一个多月,苏学士才慢慢缓过神来。

眼看着苏轼的情况比原先好了些,但总是没有精神,每日落落寡合,加上前头十年里被夫人照顾得太妥善,平时两手一甩百事不问,到现在自家的日子也不会过,儿子也照顾不了,苏老泉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唯今之计只有再给苏轼说一房媳妇,屋里有了人才能过日子。

苏老泉文章写得好,名气也不小,平时交往的朋友很多,可要说知根知底的人家儿还得回老家去找。眉山那边三家世交,和程家已经翻了脸不再来往,陈家只有四个儿子,孙辈年纪还小,没有合适的女孩儿,苏洵就写信跟王弗的父亲王方商量,希望能在王氏同族里配一门亲,如此,苏家与王家也算亲上加亲了。

女儿病故王方也很难过,对苏轼这个女婿又爱如亲子,立刻答应替女婿做这个媒。不久便给苏老泉回信,告诉他:同族一位堂弟有个女儿今年十七岁,品貌出众,性情贤淑,也能识文断字,问苏洵的意思。苏洵想自家孩子已经三十岁,王家的女儿才十七,怕年龄差得太多人家会嫌,特意写信询问,王方很快回信,说堂弟这里一切都知道,并不在意。

替儿子续弦的事有了眉目,苏洵就找个机会把这些话对苏轼说了。哪知苏轼极为重情,自从夫人去世后他已心如死灰,只记得夫人的音容笑貌,其他一切不想。听父亲说这事心里很反感,当时就对父亲说:三两年内没有续弦的心思……

苏轼心里想什么父亲也明白,可苏轼能拖,王家的女儿不能拖,等了几天,又变着法子来劝苏轼。哪知苏轼嘴里还是那些话,说完就躲出去,一连劝了三四回,都是一样。

儿子不乐意,做父亲的又能怎样?苏老泉只得给王方写了封信,婉言回绝了。

王弗夫人去世才一年,苏轼这个多情种子还没从丧妻之痛中恢复过来,想不到另一个沉重的打击又落在苏轼身上,苏洵于英宗治平三年病逝,苏学士的仕途又一次中断了。

苏老泉的病逝比王弗之死更令人惊愕。

出事前不久苏洵还在为朝廷编纂礼书,回家后关起门来写另一本著作,名为《易传》。偶有闲暇就收拾园子,或者呆在堂屋里赏玩那四面吴道子真迹门板,白天晚上忙忙碌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病来。哪知这天下午苏洵擦拭几块门板的时候忽然摔倒,醒过来时半边身子已经瘫了!苏轼赶紧找郎中诊治,却已药石无灵。

临终前苏洵只挂念三件事:一是《易传》尚未完成,希望两个才华出众的儿子能把这本书续就;二是苏轼丧偶之后父子二人孤苦无依,让老父亲很不放心,虽然王家那头婚事一年没有提起,不知还有没有机会,也希望儿子回乡之后在这上留心,若能迎娶世交之女最好,若王家的女儿已聘,也不要一个人蹉跎太久;三是苏家贫寒,这次大丧只怕有朋友来送赙仪,苏老泉最有骨气,特意嘱咐两个儿子,不要收受别人送来的银两。

父亲的遗言苏轼不敢不听,哭着答应了。与弟弟苏辙一起在父亲床前守到天亮,治平三年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父亲突然去世,苏轼兄弟悲痛欲绝,立刻上报丁忧。

英宗皇帝早前曾读过苏洵所做的名篇《六国论》,知道此人的才名,加上苏老泉负责编写的《礼书》已经完成,也算有功于朝廷,下诏赐给苏洵银一两百,绢一百匹。

钱财是身外之物,再多也没意思。苏老泉一辈子好胜争强,就想在仕途上有所表现,可到去世仍然是个八品主簿,又可怜又可惜。苏轼知道老父亲的心思,就和弟弟一起上奏辞谢银两,请求英宗皇帝授给苏洵一份哀荣。英宗也同情苏洵的才气,下诏:苏洵追谥为光禄寺丞。又知道苏家父子三人才大官小、俸禄微薄,恐怕财力不足,特旨命礼部备下官船送苏洵灵柩回眉山。

听说苏洵病逝,参知政事欧阳修耸然动容,立刻到苏家来拜祭,这才听说苏轼一年之内丧妻于先、丧父于后,回乡时要把两副灵柩都带回去,朝廷虽然派了船,只怕银钱仍然不够,就封了二百两银子做赙仪。苏轼、苏辙想起父亲遗命,坚辞不受,只请欧阳修为老父写一篇墓志铭,欧阳永叔毫不推辞,当场挥笔为苏老泉写了墓志铭。

欧阳修之后,宰相韩琦也亲到苏家吊唁。

韩琦和苏家父子三人其实没有深交,但苏洵早年进京求官时也到韩琦府上拜访过几次,后来苏洵负责编纂《礼书》,与宰相打过几回交道。加之英宗皇帝想重用苏轼,却被韩琦再三阻止,这事已经传开,苏轼虽然不埋怨,韩琦却有点儿不好意思,就借吊丧的机会封了三百两银子送上,也不算道歉,表达个心意罢了。

欧阳修的赙仪苏家都不收,韩琦的钱苏轼当然更不肯要,再三推辞,只求韩琦为苏洵的遗作《易传》写了一篇序文。

其后苏老泉生前的故交好友都来吊唁,苏轼兄弟只收挽联,银钱一律辞谢。

六月,追谥苏洵的文书下达,苏轼带着父亲、夫人两副灵柩与弟弟全家一同登船,悲悲切切返回眉山。走到半路遇见一位朋友:天章阁待制李师中。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