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苏东坡传isbn > 四 从此再无苏贤良(第3页)

四 从此再无苏贤良(第3页)

这次朝廷发下公文,是向凤翔府索取修皇陵用的木料,其中涉及衙前差卅分派、各项人工物料诸多事宜,陈希亮是严谨的人,不肯像前任宋选那样把公事推给下属,自己躲清闲,一直在房里查旧例,算细账,忙得头都昏了。忽听屋外众人大笑不止,不知出了什么事,这才出来看。哪知众人一见他出来顿时收了笑容,全都一副鬼鬼崇崇的样子,只有苏轼昂头坐在一边,满脸得意的神情。陈希亮立刻猜到必是苏轼在同僚面前拿长官取笑儿,这些人刚才一阵阵大笑,就是在笑他这个知府!

陈希亮是个有脾气的人,这一下子更不高兴,狠狠把苏轼瞪了一眼,回身进房“嘭”地一声把门摔上了。

陈知府脾气大,苏判官的脾气也不小,见知府当面甩脸子给众人看,一时忍不住气,也不管尚有公事没有交待,站起身来往外就走。张璪赶紧追出来拉着他:“这又何必呢?你自己也说‘且复忍须臾’……”

苏轼正在气头上,哪里肯听,把手一甩,一阵风般走掉了。

这天晚上张璪特意跑到“苏园”来告诉苏轼:“京城发来公函,为仁宗皇帝修造山陵,命凤翔府采伐上好木材送往京师以供建陵之用。此是皇纲,拖延不得,太尊命你立刻写告示下发各县,督促办理。”

为仁宗皇帝建陵果然是天大的事,可苏判官白天和知府赌气而,上头发来的公文竟没看到,所需木材的数量、尺寸一概不知,这个公文怎么写?若明天到了衙门却拿不出文书,算是个不小的过失!陈希亮这些日子正找他的麻烦,这不是送个话柄给人家抓吗?

要想不担这个过失,就得连夜把京城发下的文书拿回来看。可公文放在知府手里,苏轼白天负气而走,半夜又跑回去求人,这份难看就不用说了……

见苏轼左右为难。张璪忙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纸来:“中书门下省的公文我大概看了,凑合着写了个告示,你润色一下明天交上去吧。”

俗话说得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张璪今日之举真是雪中送炭!苏轼心里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半天才叹了口气:“想不到邃明今天救我一命!”

要说张璪救了苏学士一命,未免夸大了。可今天张璪拿出这么一张纸来,实在是保全了苏学士的面子,而苏轼平时真把脸面看得比命还重,从这上头说起来,“救命”二字也沾边儿。

送走张璪,苏轼一肚子都是火儿,不急着抄那篇告示,先在纸上写了一首长诗:

“狂云妒佳月,怒心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洁白?

爰有谪仙人,举酒为三客。今夕偶不见,汍澜念风伯。

毋烦风伯来,彼也易灭没。支颐少待之,寒空净无迹。

粲粲黄金盘,独照一天碧。玉绳惨无辉,玉露洗秋色。

浩瀚玻璃盏,和光人胸臆。使我能永延,约君为莫逆。”

苏学士这首诗成句仓促,只算是一首平平之作。诗里把自已比作“佳月”,指陈知府为“狂云”,斥责陈希亮妒贤嫉能,压制他这个贤才。最后“使我能永延,约君为莫逆”一句说的是他和张璪的交情。

真可惜,这首诗中的“狂云”、“怒心”、“莫逆”三处苏学士全看错了。于是这首不起眼的诗作淹没在浩如烟波的“苏诗”中,不为后人所看重。

一派天真,全无知人之明,这是苏子瞻的天性。就像他自己对夫人说的:“在我眼里世上个个都是好人,玉皇大帝来了我陪他喝酒,要饭花子来了我也陪他喝酒。”这是实话。

终其一生,苏学士永远没有知人之能,永远把天下人都当成好人来处,不管因此吃多大苦受多大罪,至死不改。

天性如此,也没办法。

采办木料的“皇纲”还没办完,吏部来了公文,法曹张璪“磨勘”三年政绩优异,交卸法曹一职入京另有任命。接了这个消息,一心想升官的张璪乐不可支,府判官苏轼却黯然神伤。

两年前苏轼刚到凤翔的时候如鱼得水,知府待他如同上宾,又有张璪这个好朋友陪伴左右。哪知宋太守刚离任,张璪又要回京,从此凤翔府只剩苏轼一个人,守着一位莫名其妙的冷脸太守,日子可真是难过了。

到这时候苏轼才知道孤单的可怕,对未来也生出一种莫名的茫然。心想与张璪相交一场,没给过人家半点好处,反是张璪帮了他不少,如今还欠着人家几十贯旧债还不上,心里不免惭愧,决心好好备一份礼物送给这位好朋友,就认认真真写了一篇文章,细心抄录下来,专门在家摆了小宴给张璪送行,酒过三巡才把这寒酸的礼物拿出来,红着脸说:“兄弟有鲲鹏之志,必将展翅而起,我没什么东西送你,只有一篇文章,兄弟留个念想吧。”张璪连忙道谢,接过来纸笺打开来看,却是一篇齐整的文章,题目为《稼说》,其中写道: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銍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苏学士送给张璪的礼物要说寒酸,白纸一张;要说值钱,万金难买。

张璪是苏轼在凤翔结交最深的好友,为了写这篇文章,苏学士伏案多日数易其稿,成文后又仔细誊写,全文数百言,字字稳重扎实如法帖一般。像这样认认真真写东西大概只有“贤良方正极言直谏”大考的时候了。而《稼说》文辞之精美,内涵之精深,又是北宋文章中的精华,其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句真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成为千古警句。自从《稼说》问世以来,多少勤学苦读的才子把这八个字当成毕生的座右铭,因之而成才成事的数不胜数。

张璪也是个读书人,知道这篇文章的份量,谢了又谢,把这幅尺牍珍而重之地收了起来。

张璪回京之后果然得了一步高升,后来更是飞黄腾达,直做到知谏院兼御史知杂事,成了大宋朝最有权势的官僚之一,这篇价值千金的《稼说》被张璪在住所正堂的墙壁上整整挂了十年,直到宋神宗元丰二年才取下来,撕碎烧掉了。

也是那年,张璪这个人坏了良心,在知谏院任上联合几个酷吏亲手设计“乌台诗案”,几乎杀了苏子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