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苏东坡传讲解视频 > 第五章 神宗摆下一盘大棋(第2页)

第五章 神宗摆下一盘大棋(第2页)

王安石在关键时刻却说了句虚话儿,其实又在给皇帝出题目。神宗略一沉吟立刻明白,故意说:“朕继位至今,并未见过像你介甫这样的贤才……”

神宗这话既把王安石捧了一把,同时也说明皇帝又一次猜出了王安石出的题目。

中国如此之大,学子如此之多,王安石在朝在野多年,识得贤才无数,让他举贤任能一点也不难。可王安石是个务实的人,既然皇帝有心任用他主持变法,王安石就要先看看皇帝的决心到底有多大,肯放多少权力给臣子。若信任极重,放权甚多,变法大业就好办,若信任无多,放权有限,王安石肯不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投入变法大业,还在两可之间。

王安石的意思神宗都明白,只是王介甫那里话还没说尽,所以对王安石的请求不置可否,先留个话题让王安石去说。

王安石知道这种时候务必说些直话,也就不与皇帝客气了:“陛下说朝廷没有贤臣,可臣却以为本朝文治无双,贤臣在所多有,然而陛下身边乏人可用,其实是因为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纵有皋陶、后稷这样的贤臣,也都被小人遮住,无法一展抱负。”

王安石所说的“贤臣”是指支持变法的能臣,“小人”指的是反对变法的庸臣,用这样的大帽子给朝臣定性,表面看来有些偏激,内里却是向皇帝要权的意思,因为有了权柄才有能力随意处置大臣,到了处置大臣的时候才需要认真给大臣们定性,“支持”者留用高升,“反对”者一脚踢开。

王安石屡屡要权,神宗却知道权柄是值钱货,不忙着交给王安石,故意淡淡地说:“哪一朝哪一代没有小人?就算尧舜之世,也有騹兜、三苗、共工和鲧这样的小人为患。”

王安石立刻答道:“尧舜之所以成为尧舜,就在于圣王能辨明四凶而诛之!”

王安石说来说去,始终在向皇帝索要执政变法的专权。这个权柄就是:凡支持变法的臣子,王安石有权把他们定性为“贤臣”,凡反对变法的大臣,王安石可以把他们定性为“小人”。而王安石一旦为变法大业给臣子定了性,皇帝就要支持王安石,王安石说“贤臣”皇帝就赏,王安人骂“小人”皇帝就贬。

——《韩非子》有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二柄者,刑(罚)德(赏)也。”所谓“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自然服服帖帖。现在王安石向皇帝讨要的正是至关重要的“二柄”!可神宗是个有大主意的人,知道“赏罚”之权不能随便交给大臣……

和大宋王朝历代皇帝一样,神宗皇帝英明仁慈,堪称贤君,只有一样,对权力看得极重,对臣子绝不放心。现在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事已定,真到了放权的时候,神宗却犹豫起来。

王安石看出神宗的意思,也明白神宗为何犹豫,话已说到这里,干脆不再客气,直端端地奏道:“臣来侍奉陛下,是因为陛下英明神武,大有作为。可惜天下风俗法度均已败坏,朝廷没有正直君子,只有庸碌败类。那些庸人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败类们守着利益不愿放手。一旦朝廷变法,败类必然一哄而起,庸人们也被蛊惑随声附和,群起鼓噪,变法大事就艰难了。陛下既然用臣,便当用人不疑才好。臣以为陛下应以尧舜正道击败天下的败类庸人,若想成事,必须掌权!陛下权重,则天人之人归陛下,败类庸人权重,则天下人归于败类。此为要害,万万不可姑息。”

王安石在这里絮絮叨叨,神宗双目微闭似听非听,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

《韩非子》书中有这样的话:“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皇帝治国靠的是一个“法”字一个“术”字。法是什么?公之于众,天下遵循,“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术是什么?藏于胸中,暗暗施展,悄没声儿地制服大臣。所以韩非子说得好:“法莫如显,术不欲见!”国家法律要弄得越显眼越好,人人知道,人人遵守,大张旗鼓大招大摇;治人之术嘛,悄悄琢磨,偷偷使用,一个暗箭射出去,大臣死了还不知是怎么死的,这才显出皇帝手段高明。

王安石不是讨要“赏罚之权”吗?给他!怕什么?王安石只是个主持变法的臣子,无非大张旗鼓大招大摇,真正的权力在哪儿?当然在皇帝手里,想让王安石上来,一句话就把他捧上来;想让王安石下去,只要说一句话,立刻叫他卷铺盖滚蛋!

——“法莫如显,术不欲见。”这八个字是“宋神宗熙丰变法”真正的核心、根基和调子。这场变法为什么不对路?为什么没成功?毛病全出在这八个字上。

也就转眼功夫,神宗皇帝把所有问题都琢磨透了,于是缓缓点头:“你能说出这些话来,想必成竹在胸。也好,你回去定个规划,把这件大事尽快办起来吧。”

陛见之中王安石得到神宗皇帝垂青,一颗心总算定了下来,为国变法的决心也越发坚定,立刻递进一道《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先赞大宋太祖皇帝之英明,真宗皇帝之谦仁,仁宗皇帝之明断公正,说了些客气话就把话锋一转,指责大宋历代皇帝任人唯亲,举措无力,君子小人不能明辨,正道邪说不能分别,取士之道,用人之法,监司检察,徭役赋税,水利农业,练兵选将,宿卫宗室,处处有错,事事不足。到最后干脆断言:大宋承平百年,其实一大半靠的是运气!然而“天助不可常恃,人事不可怠终”,若再沉迷盛世不思振作,家国社稷早晚会有一场大劫。变法革新,富国强兵,才是国家唯一的出路。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出,朝野震动,京城内外官宦士人争相传抄,一时竟闹得洛阳纸贵。读了这篇札子,有识之士个个欢呼雀跃,兴奋不能自己。

眼看国家大势如此,群臣拥护至此,变法大业水到渠成,神宗皇帝再不犹豫,立刻下诏,任命仁宗朝的老宰相富弼为宰辅,与三朝宰相曾公亮共主政事堂,同时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唐介、赵抃为参知政事。

神宗皇帝任用的五位重臣极有讲究。其中富弼和曾公亮都是三朝老臣,资历深威信高,大臣们对这两位老先生不得不敬重。可说到办事,曾公亮是个泥捏的“不倒翁”,每日里喜眉笑眼儿只会点头,富弼参与过仁宗一朝的“庆历新政”,本身是支持变法的,应该不会找王安石的麻烦,加上身体不好,病病歪歪得也主不了事,于是两个宰相聊胜于无,真正行使宰相职权的还是三位参知政事。

在这三位参政之中,唐介和赵抃都曾长年担任御史谏臣,在任上极有成就,唐介人称“声动天下真御史”,赵抃外号“铁面言官”,都是朝廷里最耿直的臣子,但这二人只是善谏,办起政事来就未必有过人之处了。现在神宗皇帝命两位老宰相在前领路,又叫两位诤臣一左一右挟持着王安石,就是要看看王安石变法的本事,若真有能力,两位年老体弱的宰相可以致仕退休为王安石让道,“铁面”参政可以为王守石的变法护驾。若王安石办事并不得力,神宗皇帝一弹指就可以罢去王安石,朝廷中有富弼、唐介这样的大臣坐镇,也不会乱。

一切布置妥当以后,神宗把王安石叫到御内东门小殿,问他:“卿觉得朝廷该如何变法?”

皇帝的心思其实不难猜测,种种设计王安石也看得明白,对他而言,皇帝如此器重已属难得,其他的王安石不能多想,也不敢多想。现在王安石必须尽快做出成绩给皇帝看,立刻奏道:“臣以为朝廷变法之前应该做三步准备,一是由陛下发布诏命,让大臣们为国家财用度支献计献策,以此凝聚人心,广收良策,招纳贤良,为变法做准备;二是派可靠大臣亲往全国各地调查农田、水利、赋税诸项事宜,摸清底下的情况;三是设立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新法的起草实施。”

王安石的三步计划都很妥当,皇帝听得连连点头:“朕当派何人巡视天下?”

王安石奏道:“朐山县令刘彝、桐山县令侯叔献精于治水,员外郎谢卿材、开封府仓曹参军卢秉能决刑狱,陕西漕司王广廉知漕运,御史程颢、王汝翼皆是名儒,能知乡校,又有曾伉著《茶苑总录》,精通茶法,都是可用之人,陛下以此八人分往各地巡查即可。”

王安石进京不久,却连这些细节都想好了,可见对于变法一事早有准备。神宗连连点头,又问:“这个专设的衙门如何命名?”

王安石胸有成竹,立刻奏道:“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富强的根源在于财赋,我朝向来设有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其长官称为‘三司使’,如今新设定的衙门当以三司衙门为蓝本,又有别于三司,臣觉得这个衙门可命名为‘制置三司条例司’。”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