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苏东坡传原版 > 第二章 五百禅林杭州僧(第2页)

第二章 五百禅林杭州僧(第2页)

至此,刚一推出就被朝野人士广泛质疑的《青苗法》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在朝廷敛财政策和地方官的强摊恶收之下,“青苗贷款”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国家税收”,而且收得很重,老百姓哭都没地方哭去!而向百姓收“青苗钱”的事由谁去办呢?当然是杭州府南北两厅判官。

转眼功夫,判官厅里跪满了从乡下捉回来的穷人,一个个哭泣哀求,只说还不出钱来。这样的案子也不用审,该怎么打、怎么罚早有一套规矩。于是苏子瞻每天纱帽官袍高坐厅上,厉声呵斥农夫,看着皂隶打人,虽然威风凛凛,心里却觉得自己像个畜生,实在苦不堪言。手下推官俞希旦看苏轼整天愁眉苦脸,就劝他说:“‘青苗钱’不同别的,官府先放本钱,到期收息,农夫们只要勤快些,从本钱里挣出两分利息并不难。这些一文钱都还不起的全是乡下无赖,专门骗取‘青苗钱’,拿了钱就吃喝嫖赌挥霍一空,根本没有还债的心思!对这帮刁民不打怎么办?”

苏轼是个有良心的好官,偏就他这种人在官场上混得最憋屈。现在俞希旦指着农夫的鼻子骂“刁民”,苏判官听了受不了,闷头闷脑地问:“俞推官怎么知道还不起钱的就是无赖?”

“办案多年,早看清了。”

面对没良心的人吵架也没用,所以苏轼也不跟俞推官争,半天又说:“官府把钱硬性摊派给百姓,百姓们拿了官府的钱就得拼命去赚利息,然后连本带息还给官府,这和‘衙前’差事有什么区别?”

苏轼这一问俞希旦无法回答,笑而不语。

苏轼知道这些人当官当得连良心都不要了,跟他们没什么好说,只能自己出来转悠解闷儿。走到一处塘埂上,见一帮闲汉每人手里拿根棍子在水边忙活,不知干什么,走过来看热闹。到近前才看出,原来这些人手里的木棍上都钉着一拃多长的船钉,尖端磨得锋利异常,举着棍子一下下往水中乱划,正莫名其妙,忽然一个人叫了一声,抬起手来,只见长钉上串了一条足有斤把重的鲤鱼,拼命挣扎,水珠四溅。这人一手抓过鱼扔在地上,回手又用棍子划水不止。

到这时苏判官才明白,天冷水凉,鱼儿聚在浅水向阳处取暖,游动也慢,这些人用钉了长钉的棍子搅水是在捉鱼。仔细一看,地上已经扔着几十条鱼,大的有几斤重,小的二三两,都被钉子扎穿,血糊糊的,有些已死,有的还在扭动,也离死不远了。

一开始苏轼还觉得这捉鱼的法子有趣,看了一会儿,眼见一条条活鱼被从水里钩上来又觉得残忍,叹一口气,转身往天竺寺走来。

此时已到初冬,天竺寺的美景不如从前了。随便走走,正遇住持僧辩才大和尚——海月禅师的师弟,把他请进方丈室吃茶闲聊。苏轼没情没绪的也不知说些什么。忽然心有所感,随手写了首诗: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披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

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

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梃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

苏学士这首诗讽刺的是苛政,看了这诗,辩才和尚一时无语。恰好海月和尚走进来,辩才把诗给他看了。海月脾气直爽,立刻说:“苏大人这是被‘青苗钱’困住了?”

海月和尚灵台清明,一猜就中。苏轼叹道:“还是当和尚好,不用摊‘青苗钱’。”

苏轼这话是个玩笑,海月也笑道:“做判官不如做和尚。苏大人若有此心,贫僧可以为你剃度。”

苏轼忙说:“如此甚好!”开了一句玩笑,想起官府里的事,情绪又低落下去,“你们不知道,官府中人毫无心肝,一边摊派钱款迫害百姓,一边责骂还不起钱的乡民是无赖,说他们故意借钱不还!大和尚说说,哪有这样的事?”

苏轼性情偏激,想事一厢情愿。辩才和海月对视一眼,笑着说:“苏学士只看到‘青苗钱’的害处,却想不到这里头诸多细节。乡下民心淳朴是真的,可人的品性良莠不齐,一村之中难免有几个吃喝嫖赌的无赖,这些人没有家业——就算老辈传下家业也被他们败个精光。种地,他们不肯出力,做手艺,没有手艺,只能偷一点摸一点勉强过日子。现在可好,官府忽然推出一个‘青苗钱’来,而且不问能否还贷,只管往下摊派,正经人见‘青苗钱’本大息重,心里害怕,不愿意贷,可这些无赖们见了‘青苗钱’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刻抢贷过来,手里有钱就到城里吃喝嫖赌,一两个月花得分文不剩!等秋收以后官府来收‘青苗钱’了,他们自然一个钱也还不出。好吧,官府要抓就抓,要打便打,刺字劳役全由你,总之:‘老子享受了两个月快活,一切都值!’”

辩才这话让苏轼一惊:“真有这种无赖?”

“有。”辩才把苏轼看了两眼,又说,“听说官府也想出应对办法,快要实行了。”

苏轼忙问:“官府有什么办法?”

“官府里都是精明人——不精明他也做不了官!这些精明人不顾一切胡摊乱派,硬把‘青苗钱’塞给乡民,也不问人家贷了款能不能还?这不是当官的傻,而是因为上司给他派定了数目,钱贷不出去,他的乌纱帽就带不稳。可把钱撒出去容易,收回来难,怎么办?当官的又有一个好办法:把‘青苗贷’打包给富户,让富户给穷人做担保,以后收不回本钱就让富户赔偿,反正富户有田产宅院,跑不掉!可当官的就不想想,富户手里的钱财土地也不是天下掉下的,不是大风吹来的,那是他们几辈子苦巴苦挣一点点积攒出来的,现在官府忽然把‘青苗钱’强摊给他们,且一次派下来就是十几份、几十份!这些人拿了钱若不摊派给同村的乡亲,将来两分利息算在他们头上就赔死了!若摊给乡亲,不愿意要这钱的人就骂他们,那些无赖汉倒是愿意得这笔钱,可拿去容易,让他们还钱?怎么还!村里那些穷人双睛如豆,不知道罪在官府,只骂富户没有人性,富户却因为‘青苗钱’放不出、收不回,弄得纷纷破产,赔死不说,还要挨骂,家家苦不堪言。”

官府强行让富户替“青苗钱”担保的事苏轼早听说过:“朝廷对此也是严令禁止的。”

辩才摆摆手:“‘青苗钱’是大事,乡下人的死活是小事,所以禁而不止。”

辩才大和尚这些话真让苏轼这个当官的汗颜。哪知海月和尚又在旁叹息一声:“师弟说的还是小事,真正的大问题恐怕几年后才会露出头来。”

《青苗法》诸多害处已经如此严重,哪知海月和尚竟说这些都是“小事”,苏轼顿觉魂不附体,怯生生地问:“穷人已经逼死,富户已经破产,无赖汉们也都给逼急了眼,难道这还不够?”

海月摇摇头:“远远不够!《青苗法》之害若和《保甲法》串起来,必有亡国之祸。”

听了这话,苏子瞻心慌气短,竟连反问的勇气都没有了。

半晌,海月缓缓说道:“苏学士也知道,《保甲法》本是练民兵的办法,可《保甲法》都在本村本乡实行,一保有个‘保长’,一甲有个‘甲头’,谁来做?当然由地方上的富户充任。现在官府要放‘青苗钱’,又怕钱放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干脆把该派给这一乡一村的‘青苗钱’打一个包全都推给保长,让这些人经手分发下去,将来收回‘青苗钱’的差事也由保长负责,必须交足本息,少一个钱,就由保长们还!这些保长顶了天大的责任,只能回过头来和官府商量:‘让我们摊发青苗钱也行,但如何向下摊派都由我等说了算,若百姓为此事上告,官府也必须向着我们才好。’官府只求顺顺当当把钱派发下去,当然答应。保长们就利用手里的乡勇民兵私设公堂,擅动王法,提着棍子鞭子把‘青苗钱’在本乡本村硬派硬收,收回来的利息也不是两分,是三分!多出的钱保长们自己装进腰包里……”

海月和尚几句话说得苏子瞻出了一身冷汗,嘴里喃喃道:“这还不把人逼得造反了?”

海月冷笑一声:“造反?乡下人胆子最小,没人领头儿,他们宁可死也不敢造反。可《保甲法》推行之后却给他们找了领头的人,就是保长。你想想,保长们帮着官府摊派‘青苗钱’,借此掌握了乡勇民兵,官府也暗中支持他们,这些人自然成了地方上的豪强恶霸。可官府推出的苛捐杂税多至几十种,‘青苗钱’交给保长去办,好使!那么其他的捐税早晚也都会交给保长去办,到最后这一村一乡彻底榨干了,百姓们实在拿不出钱来了,官府就得找保长要钱,保长在乡下强横惯了,手里又有乡兵,能像百姓那样一声不吭任由官府欺诈?”

辩才接过海月的话头儿:“总有一天,保长们忍无可忍,领着乡民造起反来,那时候只怕一传十、十传百,天下大乱无法收拾!最终受苦的是百姓。”

海月、辩才两位大和尚都有通天法眼,把未来的灾难讲了个清清楚楚。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