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苏东坡传全三册许葆云著 > 第二章 元祐更化飞黄腾达(第1页)

第二章 元祐更化飞黄腾达(第1页)

第二章 元祐更化,飞黄腾达

一 司马光回来了

几乎就在苏轼全家定居宜兴的同时,元丰八年二月,神宗皇帝忽然中风不起。

神宗皇帝赵顼大概是大宋朝最聪明的一位帝王,然而他吃亏就在这个“聪明”上头。自从当了皇帝,神宗没有一天不算计人的,在位十八年日夜算计,用心过度,伤了神,元丰五年大败于灵州、永乐城,暴怒之余又种下了病根,这两年神宗苦心孤诣想改变朝局,跟两个宰相斗来斗去,天天思谋,操心累脑,无缘无故地,早年埋下的病根子忽然发作出来,人一下子就不行了。

这年神宗皇帝才三十八岁,几个儿子年纪幼小,神宗也未立太子。眼看皇帝撑不久了,宰相蔡确第一个动起邪心眼儿来,就和亲信死党职方员外郎邢恕、知开封府蔡京商量,打算暗中联络高太后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一起拥立神宗的弟弟昌王赵颢为皇帝。

神宗在位时专宠“三司系”,导致朝局割裂,能臣遭贬,内忧外患齐至,国家已到危险的边缘,如今朝中有识之士都想借着新君登基的机会整顿朝纲,而蔡确最怕的就是这个。

大宋立国一百多年,所有宰相中没有像“倒挂蛤蜊”这样完全靠罗织冤狱陷害同僚爬上相位的。早在神宗执政的后面几年已经讨厌蔡确,屡屡打算起用司马光,惊得蔡确如坐针毡。现在神宗快不行了,若以神宗的弟弟继承皇位,蔡确有了拥立之功,还能混迹朝堂;若以神宗年仅九岁的儿子延安郡王继位,高太后必然垂帘听政,这位老太太精干无比,对蔡确极为厌恶,朝政落在她手里,蔡确的宰相之位就保不住了。

可惜,蔡确这个人太邪,心里的念头也邪。就连与他做了多年同谋的老宰相王珪和同出“三司系”的枢密使章惇都知道大局难以改变,贸然拥立神宗的弟弟继位只会引来高太后的愤怒和群臣的声讨,谁都不肯听他的。蔡确无奈,只好让邢恕去联络高太后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哪知就连两位国舅也严辞拒绝。

眼看一个支持的人都找不到,情急之下蔡确生出一条毒计:先安排人持剑躲在一旁,再把王珪找来商量“大事”,暗示可以“兄终弟及”,让神宗的弟弟继位,以保住王珪、蔡确的前程,想办法从宰相王珪嘴里套出些话来。只要王珪说错一句话,蔡确的杀手立刻跳出来杀死王珪,由此向天下人表示“蔡确才是拥立太子的第一功臣”。

可惜王珪是个最精明的人,虽然平时跟蔡确同流合污,可蔡确是人是鬼王珪心里非常清楚,听他用言语试探,立刻警惕起来,只说:“皇上有儿子……”别的话一句也不多说。

此时精明的高太后已经感觉到事情不对,立刻下令关闭宫门,禁止昌王任意出入宫廷,又命亲信内侍悄悄给神宗皇帝的嫡长子——九岁的延安郡王缝了一件龙袍,让他贴身穿在里面,万一有事,脱了外衣露出龙袍,立刻就能接受群臣朝拜。

宫里的事办妥,高太后又和宰相王珪、枢密使章惇联系,二人都表明了“拥立皇子”的心迹。于是宰相和枢密使进宫,由章惇起草一份遗诏,写明立神宗长子延安郡王赵煦为太子,把遗诏给神宗看了,得到皇帝首肯,这才用印。

至此,大事已定。

三月,神宗驾崩,太子赵煦登基,是为哲宗。由于皇帝年仅九岁,还不能亲理政事,且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国事大定以后,太皇太后以皇帝名义下了一道敕命:任命司马光为陈州知府,即刻上任。

自从熙宁三年离开京师,司马光已经十五年没回京城,每天闭门著书,外界风雨充耳不闻。现在忽然被任命为陈州知府,司马光立刻感觉到朝廷政局将有变化,这个陈州知府不得不做,于是离开洛阳往陈州赴任,路上要过京师,就进京为皇帝奔丧。

其实司马光出知陈州,顺道进京,本就是太皇太后的有意安排。这位老太后就是要让司马君实悄悄到京城来,好跟他商量重要国事。

司马光到京师已经是元丰八年三月十五,宰相蔡确正奉诏担任山陵使为神宗皇帝修建陵寝,皇帝梓宫仍然停在宫中,百官依例进宫行礼。陈州知府司马光也穿素服走在百官之中,先在大殿行礼,之后随着众臣来参拜皇帝梓宫。走在宫墙内的甬道上,发现周围禁军武士都盯着他看,交头接耳不知在说什么。

司马光十几年闭门著书,这次回到京师,满眼都是生面孔,本就惶恐,又见卫士们情形不对,更是紧张,竖起耳朵细听这些人在说什么,隐约只听见“司马光”三字,不知所谓,更是担心。

其实司马光想不到,这些卫士们悄悄嘀咕的本就只有“司马光”三个字。

熙丰变法把天下搞乱了,党争斗把朝廷弄脏了,后来“三司系”屡兴冤狱,把朝纲破坏了,到王珪、蔡确掌权,整个国家已经走下坡路了。

大宋朝是天下人的大宋朝,人人利益交关。若这个朝廷原本就没人性也罢了,可大宋原本是个古今第一的好朝廷,如今却坏了!稍有人性的臣子谁不着急?至于神宗皇帝为什么攻打灵州?为什么永乐筑城?宫里的人都知道隐情。一代“活尧舜”被活活气死,谁的责任?大家心知肚明。

蔡确、王珪、李定、张璪……这些卑鄙小人百死难赎其罪!

到今天神宗驾崩,哲宗登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隐居洛阳十五年的司马光忽然进京,这是不是朝廷要扫除奸邪的信号?

这就是禁军卫士们正在悄悄议论的事。

旁人在说什么司马光不知道,如果让他静下心去猜,或许能猜出结果,可这时的司马光还没功夫去猜。在宫中行礼已毕,第二天就换上便服去拜访宰相王珪。

王珪在仁宗朝做官、英宗朝发迹,早年和司马光共事,交情不错。至于司马光离开汴京之后王珪都巴结过什么人、做过什么事,司马君实不太清楚。以为王珪还是当年那个“老朋友”……

司马光这次来访宰相,刚出门就发现情况不对:大街上那些老百姓也不知怎么就认出他来,一个个指着高叫:“司马光!司马光!”顿时引来无数人围观。司马光不知这是何故,既已出门只得硬着头皮往宰相府上来,哪知百姓们越聚越多,几千人跟在身后,路都堵住了!司马光是个老实人,给这情景吓得连头都不敢回,只想赶紧走进宰相府,好让这帮人散去,哪知后头忽然有人高叫:“司马相公别回洛阳,留在京师吧!”又有人高喊:“大人留在京城,救救百姓吧!”几声吆喝引得百姓们齐声鼓噪,满街欢呼乱叫,人群越聚越多。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