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弗洛伊德文集全12册 > 精神分析导论015(第4页)

精神分析导论015(第4页)

[399][即有关能量中的数量因素。见第374页。]

[400][译文摘自厄内斯特·道顿(ErDowden)的《东西之歌》(WestEasternDivan,1914)。歌德所采纳的“divan”这个词在其原来的波斯语意义上,意思是“诗歌集”。]

[401][弗洛伊德曾以更长的篇幅在他的《心理玄学对梦理论的一个补充》(1917d[1915])中对此做过讨论,标准版,第14卷,第224页及以下几页。]

[402][精神病中的某些症状代表力图恢复的努力,这种观点是弗洛伊德在施莱伯的分析中第一次表达出来(1911e),标准版,第12卷,第71页。在那里编者的一个脚注提供了大量更多的参考文献。在这里只是提示了一下那种观点,即意识和潜意识观念之间的基本差别,在《论潜意识》(1915e)这篇心理玄学论文的第七节做了长篇讨论。]

[403][关于弗洛伊德使用这个术语的某些评论将在对施莱伯的分析的最后一节,他对此所做的初次介绍时的一个脚注中找到(1911c),标准版,第12卷,第76页。]

[404][参见弗洛伊德对施莱伯的分析(1911c)的第三节,标准版,第12卷。]

[405][不久以前,弗洛伊德曾全面讨论过这个案例(1915f),标准版,第14卷,第263页及以下几页。]

[406][“Aypus”,有时把它译做“情绪依附型”(anaclitictype)。在弗洛伊德《论自恋》(1914)这篇论文的第二节做过全面讨论,标准版,第14卷,第87页及以下几页,见第329页。]

[407][在《悲伤与抑郁症》[1917e(1915)]中有一个全面的解释。]

[408][对弗洛伊德使用这个术语的各种讨论将在编者对《本能及其变化》(1915c)的一个脚注中找到,标准版,第14卷,第131页。]

[409][早期对此所做的一个说明出现在《释梦》(1900a)中,标准版,第4卷,第149~151页。关于两种认同之间的区别在《悲伤与抑郁症》中做过解释,同上,第14卷,第250~251页。]

[410][以下所讲内容请参见《论自恋》(1914c)的第三节。这些观点的后期发展在《自我与本我》(1923h)的编者导言中做过讨论,标准版,第19卷,第8~10页。]

[411][这里所用的德文形式是有人性的“Zensor”(稽查员),和该句下一部分中非人的“Zensur”(稽查作用)形成对照,这是弗洛伊德几乎一贯采用的形式,这种非常例外的形式的其他例子见于《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505~506页;《论自恋》(1914c)那篇论文,同上,第14卷,第97页;以及《精神分析新论》(1933a),同上,第22卷,第15页。]

[412][弗洛伊德在与布洛伊尔合写的《癔症研究》(1895d)的技术性文章中第一次讨论了移情这个观念。他在《对“杜拉”的分析》(1905e)又重新提起,标准版,第7卷,第116~120页。但是,他在此书之前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讨论将在其有关技术的论文中找到:特别是《移情动力学》(1912b)探讨了该现象的理论方面,而《有关移情的观察报告》(1915a)关注的是由积极移情所引起的技术性困难。在弗洛伊德即将告别人世之时,在《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中再次探讨了这个主题。]

[413][约瑟夫二世,他的施舍博爱的非常规方法是臭名昭著的。]

[414][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新论》(1933a)中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

[415][见第227页的编者脚注①,在那里阐述了这些早期所讲过的东西,并对弗洛伊德后来对该主题所做的修正后的看法提供了参考文献。]

[416][见该讲开头那一段。]

[417][以下内容参见《回忆、重复和逐步突破》(1914g),标准版,第12卷,第150页以下几页。]

[418][我们可以认为,弗洛伊德在他的技术性论文《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中细致论述了这一主张。]

[419][本演讲包含着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治疗效果的理论所做的最全面的说明。他后来在《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这篇论文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某些方面似乎与它不一致。参见该文的编者注。弗洛伊德极少发表有关精神分析技术细节方面的文章。不过,可以参见他在标准版第12卷中的技术论文,在那里可以找到有关该主题的其他一系列著作。]

[420][弗洛伊德后来表达了他对伯恩海姆(H。Bernheim)的这一观点的不赞同。见《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第十章末尾的脚注。]

[421][实际上弗洛伊德翻译了伯恩海姆的两本书:《暗示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1886,1888~1889译)和《催眠术:心理治疗中的暗示》(1891,1892译)。弗洛伊德对前一本书写的一个很长的序言包括在标准版第1卷中。]

[422][见第292页。]

[423][弗洛伊德在一篇早期的论文《一例成功的催眠治疗》(1892~1893)中报告了一个诸如此类的例子。]

[424][弗洛伊德后来在他的《自传研究》(1925d)中再次描述了这段情节,标准版,第20卷,第27页。]

[425][这种区分是在弗洛伊德的一篇早期论文《论心理治疗》(1905a)中以相当的篇幅提出来的,标准版,第7卷,第260~261页。]

[426][参见第445页注。]

[427][见《论心理治疗》这篇论文(标准版,第7卷,第266~267页),在那篇文章中,德文词“Nag”(后教育)偶尔被错误地译做“再教育”(reedu)。]

[428][弗洛伊德在《对“狼人”的分析》中提供了一个与此有关的小例子,标准版,第17卷,第80页。]

[429][关于精神病人的梦的某些有趣的说明将在《忌妒、偏执狂和同性恋的某些神经症机制》(1922b)第二节找到,标准版,第18卷,第227页和第229~230页。]

[430][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新论》(1933a)中重提这个问题,标准版,第22卷,第152页。在那里,精神分析的治疗价值再次得到讨论。]

[431][在1890年,其诺言并未实现。]

[432][关于医学界反对催眠术的某些明显的证据将在弗洛伊德对著名的瑞士精神病学家奥古斯特·弗雷尔(AugustForel)关于这个主题的一本书的早期评论中找到(弗洛伊德,1889a),标准版,第1卷。]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