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又能怪谁呢?身处权力场,最重要的是忠诚。如果老大认定杜牧的立场坚定,那么有机会一定会想着他,没有平台也会搭建平台给他发挥才能。可一旦老大认定他不可靠,那么他不管能力有多强,老大依然不敢带他玩。
毕竟牛李二人的图谋甚大,赢的一方掌握朝廷话语权,输的一方则身死道消。他们都没有退路,一举一动都必须慎之又慎。对李德裕、牛僧孺而言,任何不安定因素都要排除在外。
政治斗争,比钢铁都要无情。在这方面,杜牧和李商隐的遭遇是一样的。看上去他们和牛李二党都能拉扯上关系,可实际上没有人敢真的信任他们。万一和他们谈机密事情,他们转身就告诉了政敌怎么办?毕竟他们和对方的关系也很好啊。
有时候,一件小事就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仕途。杜牧为什么风流狂放?无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而已,他一肚子才学不能施展,只好在灯红酒绿之间麻醉自己。那些风流的诗句,其实都是一把把的辛酸泪。
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手下,他的工作就是写写材料,传达一下会议精神,这种工作有多无聊,做文案工作的同志肯定深有感触。
于是每次打卡下班之后,杜牧就把自己打扮成街上最靓的仔,走向扬州的烟花柳巷,把一腔悲愤洒向热情洋溢的姑娘。灯红酒绿的夜生活,麻醉着不得志的苦闷,什么国家大事,什么军政方略,统统放到一边去。
在扬州的三年里,是小红和翠花用软糯的身体,抚慰着他那颗落寞的心灵。这种“雪中送炭”的关怀,让杜牧爱上了扬州。
因为一群人,爱上一座城。杜牧在扬州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又写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他的心理活动大概是:姑娘们,谢谢。
公元835年,杜牧要回长安担任监察御史,临走时泪流满面,不知道是舍不得扬州,还是舍不得小红和翠花,或者是舍不得心灵曾经安睡过的地方。他留下两首《赠别》和扬州告别:
频频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年后,杜牧回到洛阳。他正在思索着中午去哪吃饭,不料旁边酒店的服务员默默看着他,欲言又止。咦,怎么有点眼熟?杜牧快步走过去,定睛一看:“这不是江西辣妹子张好好吗?”一转眼,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
公元828年,杜牧给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幕僚。十三岁的张好好凭借清亮的歌声、姣好的面容名扬沈府。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清纯美女,他们确认了眼神就知道,这是对的人。
可杜牧不过是个小小的幕僚,而张好好早已被沈传师看中了,虽然没有纳其为妾,但杜牧是聪明人,还是老老实实地叫了一声“夫人”。后来,张好好被沈传师的弟弟纳为小妾。从此他们就彻底断了联系。没想到江西一别,反而在洛阳重逢。
当年青春年少的美少女,如今却被薄情的丈夫抛弃,沦落为街头的卖酒女。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如今却被世事蹉跎得不知所措,理想和**早已远去。多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不论愿意与否,曾经的绚烂终究归于寂静。这世间最让人伤感的事情莫过于此,所谓英雄末路,所谓红颜白发。
与张好好互诉衷肠后,杜牧感慨良多,写下了一首《张好好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液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这首诗好吗?确实好。杜牧借写张好好的命运,也在感慨自己的命运:“个人的才情,在大时代的碾压下,屁都不算。”但更好的,却是杜牧的书法。杜牧用硬笔在麻纸上写下这首诗,其笔法刚劲有力,属于唐朝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三百年后,宋徽宗在《宣和书谱》中就说:“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这幅优秀的作品,其颠沛流离的命运跟杜牧如出一辙。它经过宋徽宗、贾似道之手,被明朝的项元汴、张孝思收入囊中。清朝乾隆年间,又被收入皇宫内府。直到民国年间,溥仪被赶出故宫时,都带着这幅书法作品。1956年,张伯驹将《张好好诗帖》无偿捐赠给政府,它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在故宫博物院里安身立命。
渐渐的,杜牧老了。他终究没有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最大的官职也只做到一州刺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认认真真地履行职责,尽可能地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儿事情,让他们能在不太平的年月,尽量多的得到一点儿温暖。
那年秋天,杜牧外出郊游。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他驾车而上。山上烟雾缭绕,鸡鸣狗吠,几户人家生活在这世外桃源中,没有俗世打扰,没有烦恼忧愁。山上红色的枫叶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
多么美好的景色,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飘飘然,茫茫然。杜牧脱口而出一首《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指点江山的激昂,依红偎翠的风流,蹉跎时光的落寞,奔波流离的不甘,终于化作阅尽世事的平静。
风起云涌之后,还能云淡风轻,人生高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