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晨诵无声 > 高适 要做点事就得务实一些(第2页)

高适 要做点事就得务实一些(第2页)

但是高适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而他又“不事生产”。看到这个词是不是很熟悉?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都有这个特点,比如刘邦。这种人不喜欢蝇营狗苟地做事,一门心思只想做大事,不过和李白、杜甫等纯文人不一样,他们有做大事的能力。

高适长大后,不愿意工作,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度以讨饭为生,但是他的文采很好,比如《燕歌行》就写得婉转又大气。宋州刺史张九皋很欣赏他。张大人亲自写了一封举荐信,让高适带着举荐信去考有道科。这不是正常的科举考试,而是临时的特别考试,专门选拔有道德的模范。

高适很幸运,一举中第。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六岁了,才被任命为封丘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做一些抓捕盗贼、迎来送往的琐事。杜甫也做过河西尉,但他嫌弃工作繁琐,宁愿去当兵器仓库管理员。

这个工作虽然他做得也很难受,既要迎来送往,又要应付上级频繁的工作检查,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这一点做过基层工作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他自己在日记中也说了: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不过那又怎样?生活还是要过下去,什么诗和远方,什么功名大业,那都是虚的,唯有当下存在的才是真实的。

高适在封丘尉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来不敢出任何差错,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知道事情该怎么做,明白千头万绪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处理,更懂得私情和公务碰撞时,该如何取舍。正因为他有如此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在游历河西时,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

如果不熟悉历史,可能对哥舒翰比较陌生,但是他有一首诗很知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中的“哥舒”,就是节度使哥舒翰。厉害吧?此人是大唐的西北大将,却要聘请高适做掌书记。虽然只是从八品秘书,但是高适进步特别快。高适从此时来运转。

人生的阅历成就了高适的命运,也造就了高适特别冷静务实的性格,这使得他和李白杜甫有了明显不同的际遇。高适可以很分明地把公务和私事分开。如果单纯聊感情,他可以和朋友千杯不醉,也可以对朋友雪中送炭,但如果想在公务中谈感情,他只会说不好意思。

重情的高适很适合做朋友,但刚毅的高适绝不会因私废公。

·03·

回到那段落魄岁月。

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也在河南一带游玩,正好此时高适住在商丘,三人就认识了。他们互加好友之后,有过一段浪漫岁月。

四十四岁的李白出钱,四十一岁的高适做导游,三十三岁的杜甫当捧哏,兄弟三人“**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身影。

那是中年人最后的狂欢。再相见时,三人各有宿命。

那年分手之后,李白继续踏上寻梦之旅。他北上幽州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娶了宰相的孙女,却依然什么都没有捞到。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带着宗姑娘一路南下,最后定居庐山,每天望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发呆。

彼时,大唐彻底乱了。唐玄宗直奔四川而去;太子李亨即将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永王李璘想在江南另立山头,和太子哥哥过过招。

永王给李白发去一份Offer,表达了共创大业的决心和成功之后的美好蓝图。当然,永王的名义是剿灭安禄山。李白兴冲冲地去了,两个月后却失败被捕。

高适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

他们分手之后,高适参加了有道科考试,做了封丘尉,直到公元752年才入了哥舒翰的幕府。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九岁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了诡异的升迁之路。说是诡异,是因为高适的每一步都能踩中鼓点。

唐玄宗把哥舒翰调来守潼关,顺便将高适也升为左拾遗、监察御史,作为哥舒翰的辅佐人员。几经生死后,哥舒翰战败,投降了安禄山。

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找了一匹快马开溜。他一路向西转进,终于追上了向成都进发的唐玄宗。唐玄宗问他前线的情况,高适说得很有水平:“哥舒翰是忠于朝廷的,这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身体病得不轻,实在没精力继续指挥。”“监军李大宜每天以音乐、美酒自娱,根本不考虑后勤能不能跟得上。”“五六月的气温那么高,将士不仅没有降温避暑措施,连饭都吃不饱,不中暑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高适的话里有几个意思:潼关失守和皇帝没有任何关系,和哥舒翰也没有关系,和将士们更没有关系,只是有几个奸人在捣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话里话外都把重要人物摘出去,只留几个不重要的小人物背锅。

唐玄宗听完非常高兴,马上加封高适为侍御史,八月又封为谏议大夫,属于正五品的中层官员。高适的情商,实在是高。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唐玄宗实在没办法,想把儿子们都派出去,分别镇守各地,反正肉烂了都在锅里。可是这种事情即便成功,也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都忘记了?

高适站出来说:“这不行啊。”没多久,永王李璘果然造反了。现实给了唐玄宗当头棒喝。当时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知道高适素有谋略,于是找他来商量。高适断言:“永王必败。”这个高适啊,总能说到领导的心坎儿里去,这样的人不火实在没天理。

“喏,这是淮南节度使的印信,好好干。”

高适还没到江南,永王就败了,李白也被抓入大牢。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分别十二年后再相会,居然是如此天上地下。

·04·

监狱中的李白心如死灰。他抬头看着窗外的月亮,再低头看看地下的六便士,却只想饱含深情地唱一首《铁窗泪》。

偶然间,狱卒在闲聊的时候说:“新来的淮南节度使是高适,据说是一位诗人,文武双全,很厉害哦。”

李白顿时精神焕发。他赶紧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