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完事还要写一首诗来纪念他们的友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上帝说:“小白,你休息一下吧,我快吃不消了。”李白偏偏不听话,又在三十二岁时写了《行路难》,在三十六岁时写了《将进酒》……
普通人要是能写出这样一首诗来,足够吹一辈子,但李白却在三十多岁前都完成了。有人问:“李白,你在哪儿买的外挂?”李白不屑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什么外挂?”
很多人都不懂李白的话是什么意思。直到一百多年后,晚唐的段成式才找到了李白如此厉害的方法。
段成式是官宦子弟,在跟着爸爸各地迁徙的时候,听说了不少有趣有料的见闻,于是就编了一本书叫《酉阳杂俎》。这本书很有意思,很多大唐的黑历史都来自于此。
其中关于李白是这么写的:“白前后三拟词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别赋》。”
词选,也叫《昭明文选》,是唐宋时期的考试资料,相当于现代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而李白呢?不仅能熟读《昭明文选》中的七百多篇诗文,估计大部分都能背诵。更厉害的是,他还模仿《文选》的写作套路、语气、修辞,自己又写了三遍……三遍,两千一百篇,这是很恐怖的题海战术。
再加上李白“喜谈王霸之略”,用典故颇多,那么对儒道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地理的阅读量,恐怕也是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我们总觉得李白是天才,智商高,却往往忽略了他在背后下过的苦功夫。有句话说得好: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读书这种事,就是勤奋决定一切。你想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建树,就必须积累深厚的阅读和经验,然后才能砍瓜切菜一般对付困难。
想学写文,就把经典和名著读几遍;想学英语,先拿下5000个单词再说;想学理工,呃,这个我真不懂……
将军也得把地图都背熟,才敢上战场。想打胜仗的话,还得对山川、河流、气候、敌人都了如指掌,才有胜算。深厚的积累,不过是成功的基础罢了。而类似的事情,苏轼也做过。
苏轼在《晁错论》中有句话:“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那怎么才算坚韧不拔呢?有请苏轼同志现身说法。
公元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认识了财政局局长朱载上。有一天,朱局长兴冲冲地前来拜访,结果在客厅喝了几杯茶,也不见苏轼出来。
等啊等,等啊等……苏轼终于露面了。
“实在不好意思,刚在做功课呢,没听见。”
“你蒙谁呢?都被贬的人了,还装啥?”
苏轼实在没办法,只能有话好好说:“我真的在抄《汉书》,已经抄三遍了。第一遍是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抄两个字,现在只抄一个字。”
他还跟朱载上保证:“不信你考考我。敢吗?”
于是,朱载上拿起苏轼抄过的《汉书》,随便说一个字,他都能接着背出后面的一大段,绝不会缺字少句。也就是说,苏轼把八十万字的《汉书》都背下来了。
《汉书》如此,那么更经典的《史记》呢?先秦汉魏六朝的文章呢?还有唐诗、《诗经》、诸子……
所以,朱载上回去后就跟儿子说:“苏轼这样的天才都这么努力,我们平凡的人,怎能懈怠呢?”
苏轼有了这样深厚的阅读积累,才成为北宋文化的集大成者。论文学,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论写诗,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论填词,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一流的人物创作一流的作品,都在于坚韧不拔的日积月累。归根结底,读书这种事,永远是积累深厚的碾压浅尝辄止的,而且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普罗大众,和李白、苏轼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可我们依然可以用读书来改变生活。
世事纷扰,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混沌之中,不明白身边的事情为什么发生,将来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想想也挺委屈的。但是多读书、多思考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遇到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分析,并得出结论,不容易被别人的观点轻易说服。
有句话说:与其做混沌的参与者,不如做清醒的旁观者。当然,这样的境界和李白、苏轼不能比,但对于我们普罗大众而言,今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