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7年,唐玄宗发出号召:“只要通一艺者都可以来长安考试,通过就包分配工作。”
杜甫去了。
他很自信,只要通一门手艺就能通过,何况我的诗文水平已经独步天下,一定没问题。杜甫认真写完卷子,回到青年旅舍等着发榜。等啊等,等啊等,等到花儿都谢了才收到通知:“一个都不录取。”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件事是李林甫一手主导的,为了搞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李林甫把考生们都玩儿了。
为什么呢?
嘿嘿,既然野无遗贤,意思是人才都进入朝廷体制了呗,说明李林甫的组织工作很优秀啊。
唐玄宗赏赐李林甫一朵小红花,再也没有关心过此事。而杜甫满怀憧憬的一举成名,却成为镜花水月。
如果是李白,肯定离开长安了。他会轰轰烈烈地走,带走满天云彩,还要向世人昭告:“我不玩儿了。失去我,是朝廷的损失。”
但杜甫是标准的儒家信徒,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可以不在乎官职大小,但希望能借助平台,为大唐做点事情。
这种信念和其他人又不一样。大部分人做官是为了级别和待遇,更高点是为了权力和地位,而杜甫想做官,只是为了做事。
如果有机会,他可能不是长袖善舞的能臣干吏,但一定是埋头苦干的道德标兵。可现实没有给杜甫机会。从此以后,他在长安客居十年,租着没有空调的廉价房子,顿顿清水煮白菜,买肉都得等到过年。
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达官显贵的白眼,也吸惯了超级跑车的尾气。人才市场上经常出现杜甫的身影,他带着简历走在人群中间,丝毫没有曾经年少轻狂的模样。
他已经步入中年,父亲也离开岗位。那些曾经倚仗的东西,都在逐步远去,人生的美好都得用双手亲自去争取。所谓的中年危机,不就是这样吗?
从个人遭遇来说,杜甫生活得很艰难,但“诗圣”之路上,长安却是杜甫百炼成钢的火炉。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他真正体验到世间的人情冷暖,也深刻感受到最底层人民的不容易。他在中年之后才明白,人生最难越过的是生活。那些底层人民足以撑起大唐的辉煌,但在盛世却活得如此艰辛。
这些道理以前不懂,现在懂了。经过长安的磨炼,杜甫从不食人间烟火的云端落下,一头扎进泥水四溅的市井街头。他不再说“会当凌绝顶”式的宏大目标,而是喜欢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现实场景。
曾经的世家子弟,如今穿上了脏兮兮的工装。
·04·
杜甫被人称为“诗圣”。对于这个词,我更愿意理解为,经过磨炼的杜甫已经成为圣人,写的诗也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
文如其人。
但是长安的生活,只是让他扎根泥土,想走完“诗圣”之路还需要凤凰涅槃。就在此时,“安史之乱”爆发了。
公元756年,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巡幸成都,长安成为一座空城,本来就不易居的城市,生活更加艰难。杜甫和家人也仓皇逃窜,搬到富县避难。不久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也赶去投奔,打算在风口上谋一个职位,实现多年夙愿。
第二年四月,他穿越火线后终于来到灵武,穿着麻鞋,袖子破了连补丁都没有,要多凄惨有多凄惨。
唐肃宗感动坏了。为了勤王都折腾成叫花子了,可见杜甫同志多么忠心啊,来来来,左拾遗的位置还空着,你去吧。
多年煎熬,杜甫终于做官了,喜大普奔。可是,杜甫真的不会做官。
宰相房绾由于轻敌冒进,导致重大军事失败,回朝之后又不思进取,经常和幕僚在一起谈论佛道之事。拜托,现在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您作为宰相不想办法,却在聊这些虚无缥缈的事,这不是典型的懒政吗?
于是,房绾被唐肃宗罢相。这么明白的局面,杜甫居然看不清楚,主动站出来帮房绾说话。唐肃宗:“肯定是同党,我不喜欢你了。”
好不容易到手的“左拾遗”官职丢了,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做一些祭祀、教育的繁琐工作。但正是在华州,杜甫迎来最终的裂变。
华州在长安的东边,再往前走就是潼关,也就是说,这地方处于平叛战场的最前沿。所有的战争,都绕不开这里。
公元758年冬,郭子仪、李光弼等节度使收复首都,并且在河南安阳包围安史叛军,即将一战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