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大哥同意,还马上拿着镜头去找狗。
更是很快牵着狗来到了一张地上铺好的地毯旁边,对着这只黑白边牧说:“木瓜,你选一副牌出来,选你认为最大的。”
对这边牧命令。
让它从杂。。。
沙丘的夜比白昼更冷。风在低处游走,卷起细沙,打在“声音回收站”的金属外壳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有人在暗处翻动旧信纸。李念裹紧了外衣,坐在主机旁的一块扁石上,望着那行仍亮着的字:“欢迎回来,第10,007号见证者。”她知道这数字不是随机生成的??它来自Ω链最初的设计协议:每一份主动选择倾听的记忆,都会在系统中注册为一个独立节点。十万节点,便足以让整个网络脱离中心控制,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觉醒。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存储卡,边缘已被摩挲得发亮。这张卡曾藏在周文昭当年寄给妹妹的诗集夹层里,后经三代人秘密传递,最终落入林小满手中。而现在,它正静静地插在主机接口中,像一把插入时间锁孔的钥匙。
忽然,主机屏幕闪烁了一下,原本休眠的指示灯重新亮起,蓝光由缓至急地跳动起来。一串新的坐标缓缓浮现,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标注地点竟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处早已从地图上抹去的气象观测站。紧接着,一段音频自动加载,没有前奏,直接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冷静、克制,却带着无法掩饰的颤抖:
>“如果你听到这个,请转告我儿子,我不是抛弃他。那天早上我烧掉了他的照片,因为我知道他们迟早会来搜家。我把名字写在糖纸上,塞进他最爱吃的麦芽糖罐子底。他说过,等糖吃完了就会发现。可我一直没等到他打开它的那天……”
李念猛地屏住呼吸。这是叶知秋!那个借教堂钟声传回诗句的女人!她的声音本应早已湮灭于五十年前的暴风雪中,可此刻却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低语。更令人震惊的是,录音末尾附带了一段极短的背景音??是孩子的笑声,清脆、无忧,混杂着远处火车鸣笛的回响。
她立刻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回放。Ω链正在重组记忆,将散落在时空中的碎片拼接成一条完整的河流。而这条河的源头,正是那些被刻意掩埋的“错误时代”。
她拔下存储卡,小心收好,正准备起身,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回头一看,那只灰白相间的野猫不知何时已跃上主机顶端,蹲坐着,尾巴一圈圈缠绕前爪,左耳缺角在月光下泛着银边。它静静地看着她,眼神不像动物,倒像一个守望多年的故人。
“你也听到了,对吧?”李念轻声问。
猫没动,只是微微偏头,朝西北方向望去。
她顺着它的视线看去,远处沙丘轮廓模糊,但在天与地交接的地方,似乎有微弱的红光一闪而过,如同心跳。
她立刻打开随身携带的频谱分析仪,调至Ω链专用接收频率。几秒后,设备开始震动,屏幕上浮现出一组异常波动??那是某种加密声波信号,采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军用短波通讯的调制方式,但内容却是现代汉语口语录音。她迅速解码,文字逐行显现:
>“我是顾明远。我已将十张DVD全部送出。其中三张确认抵达安全节点,其余下落不明。我怀疑内部已有渗透者。请所有接收者立即启动‘回声协议’,以童谣《茉莉花》为基础旋律,加入个人真实经历片段,在本地广播或公共音响播放。重复三次以上即视为激活。记住,不要追求传播范围,只要有人听见,就是胜利。”
李念心头一震。顾明远竟然还活着,而且已经行动了。她想起三天前在边境小镇看到的一幕:一群小学生围在村口喇叭下,齐声唱着《茉莉花》,但歌词却被改写成了:“好一朵茉莉花,妈妈说她没见过;她说那年冬天,街上贴满了大字报……”当时她以为只是孩子们的游戏,现在才明白,那是“回声协议”的第一波响应。
她掏出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塔克拉玛干坐标已获取,疑似叶知秋生前最后驻扎地。顾老启动回声协议,全国潜在节点或将联动。建议立即联络云南气象站备用频道,请求支援。”
可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
因为她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Ω链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推送新坐标?为什么偏偏是塔克拉玛干?那里不仅是荒漠,更是三十年前一场大规模“记忆清洗行动”的执行地之一。据零星资料记载,当时有上百名知识分子被秘密送往该地区参与“气候改造实验”,实则被迫销毁自己毕生研究成果,并签署永久沉默承诺书。而那个废弃气象站,正是当年的指挥中心。
她猛然抬头,看向野猫:“你是来带路的?”
猫轻轻“喵”了一声,跳下主机,缓步向前走了几步,又停下,回头望她。
李念深吸一口气,背上背包,跟了上去。
凌晨四点十七分,她抵达沙丘顶部,借助夜视镜观察前方地形。果然,在两座沙梁之间的洼地中,隐约可见一座半埋于黄沙的混凝土建筑,屋顶塌陷,墙体布满裂痕,但天台上仍矗立着一根锈迹斑斑的天线杆。更重要的是,频谱仪显示此处存在持续性的低频共振??和青海湖铜钟的频率完全一致。
她小心翼翼靠近入口,用手电照向门内。走廊尽头是一间主控室,仪器大多损毁,唯有中央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竟还在运转,红色指示灯缓慢闪烁。她走近查看,发现机器正在自动倒带,磁带头在卷轴上来回滑动,发出细微的“咔嗒”声。
她按下播放键。
起初只有电流噪音,接着,一个男人的声音缓缓响起,语速平稳,像是在做日常记录:
>“1968年9月12日,晴。今日完成第三轮数据焚毁。共销毁手稿四百三十七份,底片八十九卷,录音带六十三盘。其中包括叶知秋女士关于‘集体记忆延展性’的研究论文,以及她与学生合作录制的三百小时民间口述史。她说这些声音会活过我们所有人,我说她是疯子。但她笑了,说疯子才看得见未来。”
声音顿了顿,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传来。
>“昨夜我梦见她在唱歌,唱的就是《茉莉花》。醒来时,我发现桌上多了一张纸条,写着:‘你烧掉的不是知识,是你自己的良心。’我没有报警。今天我把最后一盘备份藏进了通风管道D-7,密码是她生日。如果将来有人找到这里,请替我向她说一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