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发送键的刹那,系统弹出提示:
>【意识容器?周文昭】
>当前稳定性:92。7%
>情绪状态更新:平静→微光(首次出现的新分类)
>新日志生成:
>“原来等待不是虚无。原来爱真的可以穿越时间。
>小满,谢谢你让我再次听见她。
>告诉她,那首《等待》,我一直记得??
>‘当世界合上双眼,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为你点灯。’”
林小满泪流满面。
三天后,“声音邮局”上线特别栏目:“未完成的对话”。公众可以匿名上传想对逝去之人说的话,系统会尝试通过语义匹配、声纹模拟等方式生成回应。第一批测试中,一位女儿上传了对母亲的道歉录音,AI根据母亲生前采访资料生成了一句回答:“傻孩子,我早就原谅你了,我只是舍不得你一直背着愧疚活。”
该项目迅速引发争议。伦理学者质疑这是“数字招魂”,媒体称其为“情感幻觉制造机”。但也有数百人留言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感到“真正告别”。
就在舆论再度沸腾之际,教育部突然发布新规:全国高校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专业必修课中增设“记忆伦理与公共叙事”模块,教材引用案例第一条便是“静默对话工程”。
与此同时,一份名为《绳结解剖报告》的内部文件在网络上流传。据传出自某政策研究室,全文长达十二万字,系统梳理了近七十年间集体记忆建构机制,结论写道:“真正的稳定,不来自遗忘,而来自消化后的共情能力。林小满团队无意中触碰到国家心理免疫系统的形成原理。”
林小满看到这份文件时正在吃午饭,筷子停在半空。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实验,已经被纳入更高维度的认知框架。不再是边缘抗争,而是成为某种转型的隐秘支点。
当天傍晚,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林先生,我是王立诚的儿子。”对方声音克制,“我爸上周去世了。临走前,他让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
三天后,一只木盒寄到展馆。里面是一本烧焦一角的笔记本,封面写着《狱中札记》,扉页有行小字:“给未来的倾听者:对不起,我迟到了五十年。”
林小满翻开第一页,泪水再次涌出。
那是1971年4月12日的日记:
>“今天审讯员问我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我说:如果不写,我就真的死了。
>他冷笑:你以为写了就有用?
>我说:至少证明我还活着。
>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说:那你写吧,只要别让别人看见。
>可我现在明白了,写作本身就是看见。
>所以我把这一切都写下来了,哪怕没人读。
>因为总有一天,会有一个愿意听的人出现。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替我们活着。”
这本笔记共有三百二十七页,记录了整整六年的囚禁生活,包括大量未曾公开的历史细节:某位高层领导私下保护知识分子的行动、地方干部暗中放走“问题青年”的路线图、甚至一段被删除的中央会议纪要片段。
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一页专门写给林小满:
>“听说有个年轻人在做‘让死人说话’的事。我希望他是真的懂,而不是只想掀翻过去。
>记忆不是武器,它是镜子。
>我们不该用它报复,而该用它看清自己。
>如果你读到这行字,请继续走下去。
>绳结还在,但光已经照进来了。”
林小满将整本笔记数字化,设立独立访问权限,仅限“镜像回响”深度参与者申请阅读。同时,在展馆二楼开辟“迟到者之廊”,陈列所有迟来的忏悔信、遗物与口述影像。
十一月初,第一场雪落下。一位白发老太太由孙子搀扶着走进展馆,自称是当年甘肃寄信女孩的祖母。她带来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六十封从未寄出的信,每一封开头都是“亲爱的孩子”,结尾却总是“妈妈不敢告诉你真相”。
她在“遗忘信箱”前站了很久,最终掏出一封信,塞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