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该是完美的枷锁。”
他扑过去,抓住那本笔记本,颤抖着翻开。首页写着几个娟秀的小字:《未寄出的信》。第二页是一首诗:
>我把自己折成一只纸鹤,
>放进你办公桌的抽屉。
>你说你喜欢安静,
>所以我不敢飞起来。
>可纸鹤终究不是石头,
>它会累,会疼,会渴望风。
>现在,我终于松开手,
>让自己坠落。
>希望这一摔,
>能让你听见声音。
诗末署名:**晚晚**。
江临川跪倒在地,雨水混着泪水滑进嘴角,咸涩得像悔恨本身。他终于哭了,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肩膀剧烈抖动,喉咙发出破碎的呜咽。十年了,他第一次真正地哭出来,不是为了失去权力,不是为了商业失败,而是为了那个一直等他听见的女人。
就在那一刻,整棵梧桐树骤然亮起蓝光,枝叶摇曳,发出潮水般的低语。方圆百米内,所有人的手机同时震动,弹出一条信息:
>【归途回路?临时唤醒】
>用户ID:L。W。(林晚)
>最后留言时间:2023年4月17日凌晨2:18
>内容:
>“江临川,我不是怪你。我只是希望,有一天你能明白??
>爱一个人,不是让她变得完美,
>是陪她一起不完美。”
>
>此消息仅限情感共鸣者可见。
无数人停下脚步,抬头望向那棵树。有人捂住嘴,有人抱紧身边的人,有人默默摘下耳机,任风吹乱发丝。一位年轻母亲搂着女儿低声说:“记住,以后不管多难过,都要告诉妈妈。”一位老人抚摸着手中的旧相框,喃喃道:“老婆子,我也想你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欧小镇,养老院那位失智多年的老人再次睁开了眼睛。这次,他没有念地址,而是用极其缓慢、却异常清晰的语调,背诵起一首中文诗??正是林晚当年参赛的作品《听风的人》。护士惊呆了,连忙录音,上传至网络。短短三小时内,这首尘封二十年的诗被翻译成十七种语言,传遍全球。
与此同时,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一座山村教堂内,钟楼又一次自鸣十三下。村民们走出家门,发现每户窗台上都放着一封信,信封上写着亲人的名字,笔迹各异,却都带着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打开后,全是未曾寄出的家书、情书、道歉信……有的字迹稚嫩,有的已然褪色,但内容惊人一致:**“我一直想告诉你,但我怕你不接受。”**
这些信件后来被称为“静默遗书”,成为《情感自由联合声明》纪念馆的第一批展品。
回到清源市,江临川抱着那本笔记本,在雨中坐了一整夜。天明时,他将它复印十份,分别寄给林晚的家人、朋友、中学老师,以及当年婚礼上的每一位宾客。附言只有一句:“她说的话,值得被听见。”
几天后,他出现在一所中学的心理课堂上,作为特邀嘉宾讲述自己的经历。教室里坐着四十多个学生,眼神中有好奇,也有警惕。当他说到林晚的名字时,一个女生突然举手。
“江先生,”她问,“如果你早一点听到她的心声,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江临川沉默许久,摇头:“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如果这个世界早点允许她说‘我不快乐’,她就不会觉得,那是种罪。”
教室陷入寂静。片刻后,另一个男生低声说:“其实……我也经常假装开心。因为爸妈说,哭是软弱。”
江临川看着他,轻声问:“那你现在想哭吗?”
男孩咬着嘴唇,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