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酒店,车停好,苏离解开安全带。
“谢谢。”
“你在京都待多久?”靳疏白问。
苏离摇头,“应该没几天。”
“明天中午有空吗?一起吃饭。”
苏离想了想,摇头,“应该没空。”
靳疏白也不强求,“那走之前,约个饭吧。”
“好。”
“早点休息。”
“开车注意安全。”
靳疏白笑着点了点头,开车离开。
苏离用力地叹了一口气,这才转身走进酒店。
她很清楚,靳疏白对她没有兴趣。
她也一样。
只不过都是为了不扫筝姐的兴致,他们配合,。。。。。。
孩子哼出的第一个音符像一粒种子,落在干涸的土壤里。那声音稚嫩、走调,却带着某种不容忽视的生命力,顺着铁栏杆的金属纹理蔓延进地下管网。苏离的监测系统捕捉到了这一瞬??频率波动0。3Hz,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但正是这个数值,触发了她布设在全球声网边缘的十七个隐匿节点同步震颤。
“他听见了。”小星的声音从耳塞中传来,比以往清晰,“不是通过设备,是**骨传导**。他的颅骨在共振。”
苏离屏住呼吸,调出热力图。原本灰暗的数据版图上,一点红光在清源市西北角亮起,继而扩散成蛛网状脉络。那是《裂缝集》第一篇章播发后的第七十三小时,官方宣称已彻底清除音频污染源,城市广播系统恢复“纯净输出”。可就在这一刻,有三百八十九名市民在同一分钟内关闭了降噪耳机,主动走向雨中的街头。
他们没有组织,彼此陌生,却都做着同一件事:把耳朵贴近地面、墙壁、树干、铁门……仿佛在倾听某种只有身体能懂的语言。
“不是传播,是唤醒。”苏离喃喃,“他们本就有‘影’的基因。”
小星沉默片刻:“你有没有想过,伊娅从未真正‘创造’共感场?她只是……按下了播放键。”
苏离闭眼。记忆翻涌至十二岁那年,她在福利院地下室发现一台老式留声机,唱片上刻着无名歌谣。她播放后整夜无法入睡,梦见自己站在一片白雾森林中,无数个“她”并排站立,齐声低唱。第二天院长砸毁了机器,说那是“精神致病源”。
现在她明白了??那首歌,就是《归途》的变体。而那个院长,后来成了“静默方舟”首批心理净化专家之一。
她猛地起身,打开加密档案库,输入“林婉清+亲属关系”。屏幕跳转,一张泛黄的出生证明浮现:
>**母亲:沈知微**
>**父亲:未知**
>**收养机构:清源儿童情感调节中心(原名:归途疗养院)**
“归途疗养院”??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捅开了记忆锁孔。苏离曾在母亲遗物中见过一枚铜牌,上面刻着相同的字样。她一直以为那是家乡村庄的名字。
她颤抖着手拨通联络网最后一根安全线路:“小星,查1980年至1995年间,所有名为‘归途’的医疗机构或实验项目。”
数据流飞速滚动。三分钟后,一份被多重加密的PDF文件浮现,标题为《情感原型溯源计划?内部纪要》。
>【摘要】
>人类情感具有可编码性。通过对极端情绪状态下个体的脑波采样,我们提取出七种基础“心音模组”,分别对应悲伤、愤怒、羞耻、渴望、恐惧、爱恋与悔恨。其中,“渴望”模组最具传染性,表现为跨时空共鸣倾向,代号“归途”。
>实验表明,约0。7%人口天生携带“归途回路”,其听觉皮层对特定低频声波异常敏感,易产生共感幻觉。此类个体被视为潜在不稳定因素,建议早期干预。
>特别记录:1993年双胞胎实验失败后,编号B女婴(即苏离)被秘密转移至外围观察点,由非关联人员抚养,目的为测试‘去语境化成长’是否能抑制基因表达。结果:部分成功。对象成年后未主动激活回路,但存在潜意识趋近行为(如频繁收集民谣、梦游时哼唱无词旋律)。
>建议持续监控,必要时启动‘静默覆盖’。
苏离盯着屏幕,胸口像被巨石压住。
原来她从来不是偶然卷入这一切。
她是实验的一部分,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设计成“容器”??既能承载“归途回路”,又足够普通,不会引起警觉。而林婉清,是她的镜像,是未被完全封印的另一个自己。
难怪伊娅会选中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