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离闭眼聆听。
她的大脑自动进入“桥梁状态”??那种介于清醒与梦境之间的感知维度。画面浮现:一个小女孩坐在封闭房间,墙上挂满镜子,每一面镜子里映出不同的她??哭泣的、笑的、愤怒的、沉默的。她们彼此伸手,却永远触不到对方。
然后,其中一个镜中的她,转头看向苏离。
嘴唇开合,无声地说:
**“你迟到了。”**
苏离猛然睁眼。
雨停了。
屋内的歌声戛然而止。
但她知道,刚才那一瞬,她们已经完成了某种交换??不是信息,是**存在的确证**。
第二天清晨,伊娅的姐姐照例送来空碗。苏离拦住她,递上一瓶净水和一包糖果。
“我想见她。”她说。
姐姐摇头:“不能。她不属于这个世界。”
“她属于声音。”苏离平静道,“就像我一样。”
姐姐浑身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与恍然:“你也……听过那首歌?”
“哪一首?”
“《归途》。”姐姐whispered,“妈妈临死前唱的最后一首。可伊娅从没见过妈妈……她怎么会知道?”
苏离心口一紧。
《归途》??正是她母亲常哼的那首童谣,也是“静默方舟”最初试图抹除的核心旋律之一。它从未被正式记录,只存在于极少数幸存者的私人记忆中。
这意味着什么?
伊娅不仅继承了某段遗失的声音,还可能是**多个“影”的交汇点**?那些被切断、被压抑、被遗忘的情感碎片,正在通过她重新聚合?
当晚,苏离再次坐在门前。
这一次,她没有带笔,而是开口唱了起来。
唱的是《归途》的第一节。
歌声很轻,却稳定。雨水再度落下,打在树叶上发出节奏分明的响动,仿佛自然本身也在伴奏。
屋内久久无声。
直到午夜,一道稚嫩的声音透过墙壁传来:
>“你是谁?”
苏离停下歌唱,轻声回答:“我是苏离。我来,是因为有人一直在等你开口。”
“我已经开了。”
“不,你只对镜子说话。真正的开口,是让别人听见你,并愿意为你流泪。”
屋内沉默良久。
然后,藤蔓微微晃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里面移动。片刻后,一个微弱的光点从通风口飘出??是一张折成纸鹤的小纸片,湿漉漉地落在苏离掌心。
她展开。
上面用铅笔写着一行歪斜的字:
>“她们说你要把我带走。可我不想走。我怕外面没有回音。”
苏离眼眶发热。
她写下回复:
>“你不需离开屋子,也能让世界听见你。
>但你要先答应我一件事??明天晚上,对着门外唱一首完整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