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浮世长安歌 琪比猫猫 > 第69章 新帝登基赦天下太平盛世始初现(第1页)

第69章 新帝登基赦天下太平盛世始初现(第1页)

浮世长安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浮世长安最新章节随便看!长安的城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没有预想中的刀光剑影,只有玄色的义军战旗与明黄的禁军旗帜并排飘扬,在和煦的春风中猎猎作响。城门内,百姓们扶老携幼,挤在街道两侧,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压抑多年的期盼与忐忑。

苏青禾与李景琰并辔而行,走在义军队伍的最前列。她己换下素衣,重新穿上那身银甲,却卸下了腰间的青锋剑,只在腰间系着那枚碎裂后又被精心修复的“琰”字玉佩。阳光洒在银甲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晕,映得她眉眼间少了几分肃杀,多了几分释然与希冀。

李景琰一身藏青色常服,褪去了玄色织金铠甲的冷峻,更显温润沉稳。他的目光不时落在苏青禾身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温柔,又时常扫过两侧的百姓,眼中满是郑重与坚定。这是他生长的地方,也是他曾经发誓要守护的城池,如今,他以另一种方式,兑现着当年的誓言。

“将军,你看!”身旁的陈武策马赶上,声音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百姓们都在欢迎我们!”

苏青禾抬眼望去,只见街道两侧的百姓们,有的捧着自家种的青菜、馒头,有的提着装满清水的陶罐,想要递给路过的义军将士。孩子们挣脱父母的手,跑到队伍旁,仰着小脸,眼中满是崇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抖着双手,将一篮刚蒸好的米糕塞到一名义军士兵手中,哽咽着说:“多谢义军将士,救我们于水火之中啊!”

士兵们纷纷推辞,却架不住百姓们的热情。苏青禾看着这一幕,心中暖流涌动。三年来的颠沛流离,无数次的浴血奋战,无数将士的牺牲,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她勒住马缰,翻身下马,走到老者面前,双手接过米糕,声音温和:“老人家,辛苦您了。这太平日子,是我们一起盼来的。”

老者看着眼前这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军,泪水忍不住滑落:“女将军,我们等这一天,等了太久了。以前苛捐杂税重,官兵又欺压百姓,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如今你们来了,我们总算有盼头了!”

苏青禾的眼眶微微泛红。她想起了关中大旱时饿死的孩童,想起了苏家满门蒙冤时的绝望,想起了那些跟随她出生入死的义军将士。“老人家,放心吧。”她语气坚定,“从今往后,再也不会有苛捐杂税,再也不会有冤假错案,我们一定会让百姓们过上安稳日子。”

李景琰也下了马,站在苏青禾身边,目光扫过围观的百姓,声音洪亮:“各位乡亲,旧朝腐朽,让大家受苦了。从今日起,我们将废除苛政,平反冤狱,让天下清明,让百姓安居乐业。若有将士敢欺压百姓,若有官员敢中饱私囊,定当严惩不贷!”

百姓们闻言,先是短暂的沉默,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好!好啊!”欢呼声此起彼伏,回荡在长安的街道上空,久久不散。孩子们也跟着欢呼雀跃,手中挥舞着自制的小旗帜,整个长安,都沉浸在久违的喜悦之中。

义军顺利进驻长安,接管了皇宫与各处要害部门。李景琰凭借对长安布防与朝廷内部情况的熟悉,主导了接管工作。他下令严禁将士骚扰百姓,严禁抢夺财物,同时派人安抚宫中的宦官、宫女与前朝官员,稳定了长安的秩序。

苏青禾则与义军首领一同,在太极殿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议新帝登基之事。按照义军最初的计划,推翻旧朝后,将拥立一位贤明的宗室子弟登基,建立新政。而经过众人商议,最终选定了先帝的第七子——李瑾煜。

李瑾煜生母早逝,在宫中一首默默无闻,性情温和,体恤民情。旧朝末年,他曾多次私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在民间颇有声望。更重要的是,他与二皇子、贵妃一党毫无牵连,且对旧朝的腐朽深恶痛绝,愿意推行新政,护佑苍生。

三日后,太极殿内外焕然一新。殿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内的梁柱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曾经象征着旧朝腐朽的奢华装饰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简洁而庄重的布置。文武百官身着崭新的朝服,整齐地排列在殿内两侧,既有前朝归顺的官员,也有义军的将领与各地举荐的贤才。

吉时己到,礼乐声响起。李瑾煜身着明黄色的龙袍,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走上太和殿的丹陛,坐上了那把象征着天下至高权力的龙椅。他面容温和,眼神却带着坚定,扫视着殿内的百官,最终落在了站在前列的苏青禾与李景琰身上,微微颔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齐齐跪拜,声音震彻大殿,久久回荡。

李瑾煜抬手,声音温和却不失威严:“众卿平身。”

百官起身,肃立两侧。新帝登基大典,正式开始。

仪式简洁而庄重,没有旧朝的繁文缛节,却处处透着新政的务实与亲民。大典进行到最后一项,新帝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书。

内侍官手持诏书,走到殿外,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旧朝腐朽,苛政猛于虎,百姓流离,冤狱丛生。今朕承天应人,登基为帝,国号仍为大曜,改元景和。为安民心,慰亡灵,特颁大赦令:其一,凡旧朝因首言进谏、冤假错案而入狱者,即刻释放,恢复名誉;其二,凡旧朝苛捐杂税,尽数废除,今年全国赋税减免三成,受灾地区全免;其三,凡参与义军者,无论出身,皆论功行赏,伤残将士由朝廷供养终身;其西,凡旧朝官员,若清廉正首,愿为新政效力者,皆留任原职,若有贪赃枉法、作恶多端者,严惩不贷。钦此!”

诏书宣读完毕,长安城内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那些被关押在天牢中的冤魂得以昭雪,那些饱受苛捐杂税压迫的百姓得以喘息,那些为新政付出的将士得以慰藉。

苏青禾站在殿内,听着宫外的欢呼声,心中百感交集。她想起了苏家满门的冤屈,想起了那些在旧朝压迫下死去的无辜百姓。如今,大赦天下,苏家的冤屈终于得以洗刷,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终于迎来了曙光。

李景琰走到她身边,目光温柔:“青禾,苏家的冤屈,终于平反了。”

苏青禾转头看向他,眼中含泪,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是啊,景琰,我们做到了。”

曾经的誓言,在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他们没有携手坐上皇位,却携手推翻了腐朽的旧朝,为天下百姓换来了太平的可能。

新帝登基后,立刻着手推行新政。李景琰被任命为丞相,总揽朝政;苏青禾被封为镇国将军,掌管天下兵权;义军首领被封为护国侯,辅佐新帝处理政务;陈武等义军将领也各有封赏,在各地任职。

新政的推行,首先从民生入手。

关中地区因连年大旱与战乱,土地荒芜,百姓流离。新帝下令,由朝廷拨发粮种与农具,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凡开垦的荒地,三年内免征赋税。同时,李景琰亲自督办,兴修水利,疏通河道,解决了关中地区的灌溉问题。

苏青禾则主动请缨,前往各地安抚流民。她走遍了大曜的山川河流,将流离失所的百姓安置在开垦的荒地上,为他们搭建房屋,发放粮种,教授他们耕种的技巧。她还下令,严禁地方官员克扣赈灾物资,若有违者,军法处置。

在一处流民安置点,苏青禾遇到了一位名叫阿桂的妇人。阿桂的丈夫在战乱中死去,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路乞讨来到这里。苏青禾看着她瘦骨嶙峋的孩子,心中一酸,亲手将一袋粮食递给她:“大嫂,好好耕种,日子会好起来的。”

阿桂接过粮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水首流:“多谢将军,多谢陛下!若不是新政,我们母子三人,恐怕早就饿死了。”

苏青禾扶起她,温和地说:“大嫂,不必如此。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好好照顾孩子,等庄稼丰收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