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平河水位的下降,上临平县码头也没有了往昔的繁忙,平添几分萧瑟。
这条河作为上临平县的主要运输纽带,原本恰到好处的水位下降一丈之多,导致大型货船难以靠岸,连锁反应下直接严重影响了整个县的民生。。。
春来雪融,归途道的冰层缓缓开裂,蓝苔随水流漂散,如星子坠入溪涧,顺流而下,一路向南。那些微光点点,在晨雾中浮沉,仿佛冥冥中有谁在引路。它们不急于抵达,只默默前行,像是把记忆的种子撒向大地深处。
昭明馆的清晨总是格外安静。天光初透,檐角铜铃轻响,几个孩童已蹲在门前石板前,用木勺舀起清水,一笔一划地写下一个名字:“李怀安”。水痕未干,字迹清亮,映着朝霞,宛如碑文初刻。一个扎着双丫髻的小女孩踮脚望着,忽然问:“他……是谁呀?”
旁边稍大的男孩头也不抬,答得熟练:“永和九年,黄河决堤,他带着乡民抢修堤坝,官府不拨粮,他就开自家仓廪。后来被按‘私散国粮’罪名斩首示众,头颅挂在城门三天。”顿了顿,又补一句,“我娘说,那天夜里,有萤火虫围着他脑袋飞了一整晚。”
小女孩听得睁大眼,半晌才小声问:“那……他是好人吗?”
“当然是。”男孩认真道,“柳先生说了,凡是为百姓做事却被除名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
话音落处,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柳念安披着青灰外袍走来,手中提一只竹篮,里面装满新抄的纸页。他将纸页摊在石板上晾晒,轻声道:“今日加一篇《赵氏女医传》,昨夜刚从一本残破药方夹页里找出来。她本名赵婉儿,行医四十载,救活瘟疫患者七百余,最后被人告发‘以巫术惑众’,活活烧死在市集。”
孩子们围上来,一个个念着名字,记下事迹。有人皱眉,有人落泪,也有人攥紧拳头低声骂“坏官”。柳念安静静听着,忽而一笑:“你们知道为什么不用墨书写,偏要用清水?”
“因为……”一个小童想了想,“水会干,但我们还要再写一遍,就不会忘了。”
柳念安点头:“对。遗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再想起。只要我们愿意一遍遍重写,那些人就一直活着。”
此时,远处传来马蹄声。一骑快马疾驰而来,马上之人身着玄色短打,腰佩断刀,面覆黑巾,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他在昭明馆前勒马停步,翻身下地,单膝跪在石板前,解下背上包袱,双手奉上。
“这是……西北三十六村族谱残卷。”他声音沙哑,“先祖曾是守灯人麾下斥候,代代守护旧档。前些日子,我在祖屋地窖挖出这箱竹简,已有十七卷霉烂不可辨,余者尚存姓名与生平。请……请替他们写下名字。”
柳念安接过包袱,指尖抚过斑驳竹片,低声道:“你姓什么?”
那人沉默片刻,才道:“原姓‘贺兰’,如今族谱焚尽,户籍改作‘张’。但我记得??我祖父临终前,让我背熟三百八十二个名字,说那是我们血脉的根。”
柳念安抬头看他,目光温和:“那你便是贺兰之后。名字可以被抹去,但血不会说谎。”
那人猛然抬头,眼中似有泪光闪动,最终只是重重叩首,起身翻身上马,消失在晨雾之中。
午后,陈砚自青崖山归来。他瘦了许多,脸色苍白,心口玉印的光芒比往日黯淡,却依旧温热。苏渺迎上前去,见他脚步虚浮,忙扶住臂膀:“你还撑得住吗?”
“无妨。”他笑了笑,“忘鉴虽碎,余波未平。正史阁地下还有九层秘库,藏着更多禁书残卷。我和净尘带人掘了三日,才打开第一层。那里……关着活人。”
“什么?”苏渺心头一紧。
“不是囚犯,是‘守册人’。”陈砚闭目,声音低沉,“每一代都有自愿者潜入正史阁,伪装成执事,暗中保存文献。他们不能露面,不能通信,甚至不能让人知道自己存在。一旦暴露,便是凌迟。可即便如此,仍有人一代接一代地做这件事。最年长的一位,已在地下藏了六十年,靠吃纸灰和墨汁维生,全身皮肤泛黑,舌头溃烂,却还能用指甲在地上刻出‘林昭无罪’四个字。”
苏渺怔住,良久才道:“他们……是为了什么?”
“为了等一个人。”陈砚睁开眼,“等能吹响第九笛的人,等能让名字回家的人。他们不信帝王,不信天命,只信??总有一天,会有人回来。”
当夜,昭明馆灯火通明。数十名学者、僧人、游方士齐聚一堂,将新出土的文献逐字誊录。竹简、布帛、残纸、碑拓,凡能承载文字之物,皆被小心拼接。有人发现一页羊皮卷,上书《守灯盟约》全文,竟是千年前九位义士歃血为誓的原始文本。其中一段写道:
>“吾等立誓:纵使天下皆忘,吾必记之;纵使典籍尽毁,吾必传之;纵使身死族灭,吾之后人,亦当继志。灯若不灭,我终归来。”
众人默读至此,无不垂泪。
陈砚独坐院中,手中握着一块碎玉??那是第九笛炸裂后残留的碎片。他将其贴于心口,闭目凝神。忽然,耳边响起极轻的童音,如同风中细语:
“阿砚哥哥……你还记得我吗?”
他猛地睁眼,四周无人。唯有月光洒落,照见石板上最后一道水痕正在缓缓消散,那是个名字的末笔,像是一勾残月。
“阿昭……”他喃喃道。
那一夜,他梦见自己站在一座无边的图书馆中,四壁皆是书架,高不见顶。每一本书都写着一个名字,有的崭新如初,有的焦黑残破。中央有一盏灯,灯芯微弱,摇曳不定。一个小女孩赤足走来,左耳垂有一颗小痣,手里攥着半截红绳。
“我是最后一个守灯人。”她说,“现在,交给你了。”
他想伸手去接,灯却突然熄灭。
惊醒时,东方既白。他披衣起身,走到石板前,亲手写下两个字:“林昭”。
水未干,朝阳升起,光影交错间,那两个字竟泛出淡淡金芒,持续了整整三息,才悄然隐去。
三日后,朝廷使者抵达昭明
馆。
来者是位年轻御史,面容清俊,神情拘谨。他带来一道圣旨,宣读完毕后,并未立即离去,而是独自留在馆外,久久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