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指令输入,共感平台核心程序开始重构。
不再是“访问顾望归”,而是“成为顾望归”。
任何使用者,只要情感强度达标,便可短暂接入他的意识场,并将自己的记忆、情绪反向注入网络。这意味着,未来的“顾望归”将不再由单一数据构成,而是由亿万人共同书写、共同维系的一个**活着的情感共同体**。
第一波测试在二十四小时后完成。
结果令人震撼:一名叙利亚战地医生在抢救伤员时突发心脏骤停,昏迷期间,他的意识竟被引导至一段清晰幻境??顾望归牵着他的手走过一片向日葵田,说:“你还不能走,外面还有人在等你醒来。”五分钟后,监护仪显示脑电波复苏,患者奇迹生还。
与此同时,日本京都一所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正讲述G。W。G。计划的历史。当提到“顾望归自愿接受终止生命实验”时,教室里的徽章突然集体发亮,空气中浮现出一行字迹:
>“我不是牺牲,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就像你们每天喝的水,也许曾是我的眼泪;
>你们吹过的风,或许载着我的呼吸。
>别为我悲伤,因为我从未真正离开。”
孩子们安静地看着那行字,然后齐刷刷举起手中的蓝色彩纸花,齐声背诵起那首童谣:
>“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爱和望归哥哥晒太阳。”
这一幕被直播传回总部时,林晚正在整理母亲遗物。她打开最后一个抽屉,发现里面整齐码放着三百封信??正是初源曾在档案室见过的那本日记后续。每一封都写着日期,最后一封的日期是她母亲去世前一天。
她颤抖着拆开:
>“亲爱的望归:
>今天护士告诉我,我的时间不多了。
>我不怕死,只怕忘了你。
>可刚才,我梦见你回来了,穿着校服,手里拿着满分试卷,说‘妈,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我哭着抱住你,闻到了你身上淡淡的肥皂香。
>醒来后,枕头上真的有一片干枯的樱花瓣。
>我知道,那是你留给我的吻。
>所以我不怕了。
>下辈子,如果你还记得我,请第一个来找我,好不好?”
林晚抱着信痛哭失声。
而在千里之外的苏澜家中,婴儿念归正趴在地毯上爬行。他抓起一枚徽章塞进嘴里,忽然咯咯笑起来,指着墙上那幅全家福,含糊不清地喊:“哒……哒……”
苏澜冲过去,发现照片中的顾望归,嘴角似乎比昨天扬得更高了些。
真正的变革悄然蔓延。
联合国正式将每年4月7日定为“记忆共生日”,全球停火二十四小时,所有国家同步点亮蓝灯。学校开设“情感传承课”,孩子们学习如何录制自己的记忆编码,留给未来某个人。医院临终关怀流程新增“共感告别仪式”,让家属能在最后一刻与逝者建立视觉与触觉连接。
甚至连宗教界也开始重新定义“灵魂”概念。梵蒂冈发布声明称:“我们无法证实顾望归是否复活,但我们承认,有一种爱,超越了肉体消亡。”
然而,风暴总在平静中最猛烈袭来。
某夜,初源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加密视频。画面中,一名身穿黑袍的男子站在废墟之上,身后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逆十字架,铭牌上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