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2000年农村“人才短缺”、青壮年流失的普遍困境,黄政提出党建工作必须承担起“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的重任。
他建议:一是开展精准的“党员技能培训”,联合农业、科技部门,针对本地产业需求(如石泉门乡的食品加工、电池配套产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让党员成为“技术带头人”。
并列举了通过党员推广农业技术实现增产的具体数据假设。
二是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将党的关怀和帮助落实到每家每户,同时也引导村民参与集体事务,形成良性互动。
(三)以“促产业”为核心,找准融合“发力点”
黄政深刻指出,2000年农村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打破单一种植,探索多元增收”,而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
他结合石泉门乡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的经验,强调党组织要起到“牵头整合资源”的关键作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资金、技术等“痛点”。
同时,要“鼓励党员带头创业”,对党员创办的经济实体,党组织要积极协助申请贷款(提及2000年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试点)、协调技术支持,通过树立“党员示范户”(欧田村老周盛京等人)来带动全村产业升级,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
(四)以“优治理”为保障,夯实融合“稳定基”
面对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矛盾多、效率低”、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
黄政提出了通过党建优化治理的三大举措:
一是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制度”,确保村内重大事项(如工业园区土地征用、收益分配等敏感问题)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引发矛盾。
二是组建“党员调解队”,利用党员威信及时化解邻里、土地纠纷,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是强力推动“村务公开”,定期公示财务、补贴(如粮食直补、低保)等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此重塑党组织公信力。)
麦燕老师一页页翻看下去,眼中的惊讶逐渐转变为惊叹和赞赏。
这篇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贴合2000年初农村的实际,提出的对策建议极具操作性和前瞻性。
更难能可贵的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在基层一线的深刻体悟和成功实践,绝非闭门造车之作。
“太好了!黄政,这篇论文写得真是太好了!”
麦燕忍不住拍案叫绝,她激动地拿起笔,在论文封面作者名字后面,郑重地写下一行字:推荐人:麦燕。“这篇文章,无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指导意义都非常突出!我一定把它推荐到校刊,还要争取推荐给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内参发表!这样的基层智慧和实践经验,应该让更多领导和同志看到!”
说完,麦燕迫不及待地拿着论文稿,起身去找其他教研组的老师和校领导签名推荐去了,她要为这篇优秀的论文争取最高的认可和传播。
而轻松完成毕业任务的黄政,则进入了“坐等毕业”的悠闲状态。
他刚回到宿舍,手机就响了起来,来电显示正是杜玲。
“亲爱的!”杜玲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一丝疲惫,“告诉你个好消息,杜氏集团这边最混乱的时期总算熬过去了,大哥基本掌控住了局面!我和珑珑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了!”
黄政也为她们感到高兴:“那太好了!你们辛苦了。”
“所以呢,”杜玲语气轻快起来,“我们打算过来看你!给你个惊喜!不对,现在告诉你了就不算惊喜了……反正我们安排一下,就这几天动身去省城!”
听到朝思暮想的恋人即将到来,黄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真的?太好了!我等着你们!路上注意安全。”
“知道啦!你就等着接驾吧!挂了,我去跟珑珑商量具体行程!”
放下电话,黄政望向窗外,省城的天空似乎都变得更加明亮了。
紧张的学业即将画上圆满句号,挚爱之人也即将相聚,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党校的淬炼,不仅提升了他的理论素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脚下的道路。
新的征程,似乎即将伴随着新纪元的钟声,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