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在秦朝搞发展 > 第55章(第1页)

第55章(第1页)

林凤至与农家弟子商议过后,将口诀和目前编好的册子交给县令,由他安排一部分农家弟子成为千灵县的农官,在县里推行。

至于龙骨翻车的设想,也是在推行过程中农家弟子们遇到的问题而倒推出来的。

有些农田地势比河水高,河水上不去,农田需要灌溉的时候,就得农人一桶一桶水地挑上去,费时又费力。

湘水流域水资源充足,待看到农家弟子们汇报的问题后,林凤至脑子里就冒出了龙骨翻车。

原来的汲水工具还有桔槔和辘轱,但比起龙骨翻车,效率就远远不够看的。龙骨翻车一次性就能汲取相当体积的水量,适合大面积农田的灌溉,通过调整车身长度和倾斜的角度,也可以适应不同水源和农田之间的高度差。

而且龙骨翻车的操作也很简单。总的来说,自东汉龙骨翻车被毕岚发明以来,它对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本林凤至还想着,只有她和胜宽能够制造,勇勉强算半个技术人员,龙骨翻车可能要排到后面去。现在好了,这个时代最接近科学、最懂技术的一批人来了。别管他们是楚墨秦墨还是齐墨,能干活会做事儿、能够为劳动群众减轻负担,就是好的墨家弟子。

她颇为激动,连忙问勇,说:“他们现在在哪儿?已经安顿好了吗?还有多余的屋舍给他们吗?没有就现造。”

实际上,因为越来越多的外族人来到柯络人族地做工,县令早早征调劳役,修建了县城通往族地的路,也派遣了相关的吏员协助管理和征收赋税。这里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容纳近千人的工坊。

林凤至知道工业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早早地预留了许多屋舍,空房当然有啦。不仅如此,为了让柯络人住得好,她还专门拨出三分卖布的利润,给柯络人的房子做装饰。

只看住宅区,根本想象不到,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蛮夷部族。

“他们先是去了织室,接着胜宽又带他们去了河边看水力磨盘了。”勇略略思索,想起几人的反应,又想笑又自豪,说:“说着什么‘竟能如此’、‘智者乐水’,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能做出如此巧夺天工的器械,说着就要来找大巫了。”

勇说的都有些保守了。

那些墨家弟子,有人激动到当场掏出工具丈量磨盘和叶轮的尺寸,歪斜着身子想要测算角度。

他们近乎狂热地看着运作中的水力磨盘,一边忍不住分析水流冲击水轮时的动量转换。

“疾趋而前,形之所奋。”

他们窃窃私语,当场讨论能否进一步优化齿轮啮合度,或者调整水轮倾斜角度以适配不同的流速。

感性的人热泪盈眶,他们想到水力磨盘能解放无数的舂米劳力,高呼道:“此械若传遍天下,壮者可耕战,幼者可习义,岂非为兼爱之道?”

于墨家弟子而言,水力磨盘不止是奇观,更是自然伟力与凡人智慧完美结合造福苍生的象征。当奔涌的河水推动石磨发出轰鸣,他们听见的是墨子“兼爱非攻”的回响。

当他们自胜宽口中听见林凤至还有无数个可以造福于黔首的设想时,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于是,还没等林凤至去见他们,胜宽就带着墨家弟子来了。

起初,双方都还有些拘谨,直到林凤至从杂乱的书案上抽出一张画着水转大纺车的绢帛。

水力磨盘能研究出来,林凤至寻思着,能不能也顺便研究一下水转大纺车。

水转大纺车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产物,宋元水转大纺车能同时驱动三十二个纱锭,以目前秦代的技术水平来说,如此精密的器械几乎不可能实现。

但林凤至想,她又不是要一比一复刻,她想看看秦代墨家的极限在哪里,也想看看能否更进一步地改善黔首的生活。如果水转大纺车能够实现,她起码能实现湘水流域的黔首人人有衣穿。

她的设计图当然还未完工,所呈现出来的也稍显异想天开。

“你说的同时运作三十二个纱锭根本无法实现,比花楼织机还难做。”胜宽思及林凤至不做无准备的工作,耐着性子说道。

“那再少一些?五个纱锭?”林凤至心知难度很大,直接将纱锭砍到零头。

“木质的齿轮根本无法支撑纺车的运作。你也看到了,这几日光是水力磨盘的运作,就已经更换了两个齿轮了。”

还不待林凤至提出新的设想,与胜宽一起来的墨家弟子们七嘴八舌地围坐上前,他们传看着绢帛,把勇都挤开了。

“用青铜先试试,若是模型可行,我们再将青铜换成铁。”

“防缠绕的部分,也许可以用硬木和蚕丝绳固定?”

“不行,这般弄下来,断纱率极高,不妨试试竹制,韧性也好。”

“且不说从哪里弄来铁,生铁的韧性也并未高到哪里去。生铁还不如青铜,极脆不说,还容易断裂。便是熟铁,也不如青铜好用。”

林凤至听得众人三言两语之间推翻又重构,轻轻啊了一声。她倒是忘记了,秦代的燃料温度不足,铁极易开裂,仅用于关键部件。相较之下,这个时代的人们使用青铜多年,对其特性明了。单纯想要韧性好的部件,青铜也许比还未研究透彻的铁更合适一些。

但林凤至知道怎么让生铁变成熟铁,如何将铁的韧性提高。

她下意识就说道:“先做,我能想办法解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