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在秦朝 > 第94章(第1页)

第94章(第1页)

粮草运输的道路还未打通,也不急功冒进,而是想着先了解对方。

“另外,神使去往骊山后与苏少府相见,商谈的内容在竹简中。神使今早与墨家、农家协商了改进火药、改进农具两件事,分别交由楚墨钜子胜宽与工师相里梁负责。这是神使交代给您的信。”

宫人将竹简和信奉上。

始皇帝展了展衣袖,一目十行地将竹简上记录的内容看完,不由得勾了勾唇角:“钱帛动人心啊。连苏河也能拉下脸面去求神使。”

更让始皇帝高兴的是,神使并未表现出查收纺织利益分配的姿态,虽然说林凤至开口要他一定会给,但这样有分寸的人谁不喜欢?

始皇帝想了想,又问道:“骊山那儿安上高炉了吗?”

“回陛下,因着高炉需要阴干,约莫再有两日就能做出。”

高炉炼铁的地点,预设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渭北台塬,那儿紧邻铁矿,运输也方便。再加上位于咸阳宫以北的缓冲地带,卫尉大军也基本上驻扎在那儿,很大程度上可以隔绝外界破坏的风险。

更别说那一带森林密布,木炭源源不断。台塬地势南倾,到时炼铁产出的烟也不容易吹到咸阳城中。

另一个地点自然就是神使所在的骊山了。

只不过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考虑,骊山的高炉炼钢设置得并不大,仅供神使及其手下使用。

“在关中试种冬麦?”始皇帝皱了皱眉。

他仔细看林凤至上疏的理由,冬小麦秋播夏收,可补粟不足,在夏季青黄不接时可以获得新粮补充。如此一来,能有效缓解因旱灾或青黄不接而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

后面林凤至引用了现代农学的观点,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可以规避单种作物种植带来的危险。

始皇帝看了会儿,不由得想到一个他讨厌的人。

吕不韦。

他汇编的《吕氏春秋》中就已经明确写道:“谷田必须岁易”,也就是说记载了作物轮作、土壤改良的经验。

彼时始皇帝还未亲政,夜深时心中带着难以言喻的情感将《吕氏春秋》读了又读。

如今纵然吕不韦身死,却也将《吕氏春秋》的内容记了下来。

他顿了顿,问道:“扶苏呢?叫他过来。”

扶苏同样居住在咸阳宫中,不多时便到了。

宫人将林凤至的上疏折子递交给他。

扶苏先是一愣,再一看始皇帝又投身于政务之中,只得先将其看完。身为皇长子,扶苏习惯了参与朝政,他又素来以“仁”闻名,甫一读完,便难以掩盖心中的激动和难以置信:“父皇,这上面所言当真能成吗?”

能在春季青黄不接时提供救命的口粮,能提高土地产出让百姓多一口吃的。能显著增加粮食总产量,意味着能养活更多人口、支撑更庞大的军队和国家工程。他意识到,推广冬麦并非琐事,而是夯实大秦根基。

始皇帝淡淡抬眼:“你去做不就知道了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