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字,让肖文死灰般的眼睛里,终于泛起了一丝微弱的光。
(如果他们能亲自来就好了。)
(别想那么多,可能是太忙了吧。)
回到牢房,他果然拿到了信。
信封上是母亲熟悉的字迹。
他躲回自己的“洞穴”,用颤抖的手,借着昏黄的灯光,展开信纸。
信里,母亲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诉说着对他的思念,坚称他是被冤枉的,鼓励他一定要坚强,一定要上诉。
父亲也在信的末尾加了几句,让他好好吃饭,不要想太多。
肖文把信纸凑到眼前,贪婪地嗅着上面残留的、来自“外面世界”的味道。
他把每一个字都读了十几遍,直到能完整地背下来。
(妈妈……爸爸……)
(对不起……我放弃上诉了……我太没用了……)
愧疚感从心底流向全身,但他顾不上了。
只要还有人相信他,就够了。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把他当“肖文”,而不是“2357号”,他就还能撑下去。
之后的日子,家信成了他唯一的期盼。
第一封。
第二封。
第三封。
信里的内容,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母亲的鼓励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关于家里琐事的抱怨。
“你弟弟上学要花钱……”
“邻居们都在背后指指点点……”
“你爸因为你的事,在单位也抬不起头……”
父亲不再写字了。
信纸上的暖意,一点点褪去,变得和牢房里的空气一样冰冷。
直到第五封信。
那是一张很薄的信纸,上面只有短短的一行字。
是父亲的笔迹。
“以后不要再联系了。我们也要过日子。”
“我们也要过日子。”
短短的八个字。
像八根烧红的铁钉,狠狠地钉进了肖文的眼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