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逸拨通了周大勇的电话。电话响了很久才接听,背景音嘈杂,似乎是在某个饭局上。
“喂?哪位?”周大勇粗声粗气地问。
“大勇,是我,唐逸。”
“哎哟,唐主任,不不不,唐……唐领导!”周大勇的声音立刻提高了八度,带着惊喜,背景音也瞬间小了很多,像是他走到了安静处。
“您可是大忙人,怎么想起给兄弟我打电话了?有啥指示?”
“大勇,说话方便吗?”唐逸问。
“方便方便!您说,啥事?”
“有件比较棘手的事,想请你帮个忙。”唐逸压低声音,“关于红星化工厂的。”
“红星厂?李大有那个厂子?”周大勇语气变得认真起来,“那老小子可是个滑头!唐领导,您说,要我怎么帮?”
唐逸没有在电话里细说,只是含糊地提了一下需要了解厂里一些“真实”的财务往来情况,但正规渠道可能受阻。
周大勇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嘿嘿笑了两声:“唐领导,我明白了。有些事儿,明面上不好办,就得来点‘曲线救国’是吧?”
“您放心,我周大勇别的不行,就是朋友多!我琢磨琢磨,看能不能找到懂行的‘朋友’,从侧面帮您打听打听。不过这事儿急不得,得找机会。”
“我明白。安全第一,量力而行,有消息随时联系我。”唐逸叮嘱道。
“得嘞!您就等信儿吧!”周大勇爽快地答应。
挂了电话,唐逸稍微安心了一些。周大勇这边算是布下了一招暗棋。
另一个突破口,是查清“环境补偿款”的真相。
这事时间久远,知情人少,最好的办法是查阅当年的相关档案资料。市档案馆和经信委、环保局等部门的档案室,可能保存有线索。
第二天上午,唐逸带着工作证,独自一人来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档案室。
他打算以调研全市老工业企业历史沿革和技改情况的名义,查阅红星厂的相关档案,特别是七八年前左右的文件。
走到档案室门口,说明来意,负责接待的是个五十多岁、戴着老花镜、表情严肃的女工作人员。
“查档案?红星化工厂的?”女工作人员扶了扶眼镜,上下打量着唐逸,眼神里带着审视。
“按规定,查阅档案需要出具单位正式介绍信,并经分管领导批准。您有手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