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第七个名字,依旧空白。
“留给未来吧。”她说,“也许是个孩子,也许是个陌生人,也许……是我们还没遇见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只要有人愿意为‘共情’付出代价,那个位置就不会空着。”
又过了三个月,启明之木迎来第一次开花。
九瓣金蓝交织的花朵缓缓绽放,散发出柔和辉光。当晚,全银河范围内,超过两亿人做了同一个梦:
他们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天空中有星辰组成的人影,背对着他们,抬手指向远方。风吹过耳畔,带来一句低语:
>“你可以不一样,但依然被爱。”
醒来后,许多人发现自己眼角湿润,心中却前所未有的安宁。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只能将其归结为“集体潜意识共振”。但民间已有传言:那一夜,林渊完成了最后一次巡礼。
苏璃也在梦中见到了他。
不再是少年,也不是战士,而是一个模糊的身影,站在时间之外,静静望着她。
“我要走了。”他说。
“去哪里?”她问。
“去下一个需要唤醒的地方。”他微笑,“宇宙很大,还有很多角落,仍在黑暗中等待第一道光。”
她没有挽留,只是点头:“那你记得回来。”
“我从来就没离开过。”他说,“只要你还记得我,我就还在。”
梦醒时,窗外晨光初照,启明之木的花瓣正随风轻舞,一片落在她的窗台上,宛如信笺。
她拿起花瓣,放在唇边轻吻了一下,然后夹进随身携带的日记本里。
那是林渊送她的第一本书,扉页上写着一句话:
>“真正的强大,不是无人能敌,而是有人可依。”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孩童在学校里学习“共情史”时,他们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少年,生于铁笼,长于疼痛,却在最后时刻选择了照亮他人;
有一位女子,穿越战火,背负伤痕,却始终不肯放下心中的花;
有一群曾被视为“残次品”的灵魂,最终证明了:不完美,才是人类最真实的光辉。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句简单的宣言:
>**“我在。”**
某年春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地球遗迹广场。她坐在轮椅上,膝上放着一把古旧长剑,剑柄镶嵌着一块蓝色水晶。她抬头望着雕像,嘴角浮现淡淡笑意。
“老头子,”她轻声说,“你说的话,他们都听到了。”
风拂过她的银发,卷起几片蓝花,绕着雕像飞旋一周,而后消散于天际。
而在遥远星海深处,一颗微弱的光点再次闪烁。
这一次,它持续了很久,久到足以让某个正在做梦的孩子,在梦中听见了一声熟悉的呼唤:
>“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