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琴声响起,井水翻涌,银光冲天。光桥再现,通往彼岸。
他缓缓起身,踏上桥面。每走一步,身上便脱落一片光影??那是被剥离的虚假记忆,化作点点萤火,随风而去。有的落入村庄,唤醒沉睡村民;有的飞入宫廷,让史官惊醒改写错录;有的甚至飘向海外,落在倭国僧侣的经书上,使其写下“大明有魂,不在庙堂,在民间”之语。
行至中途,他停下脚步,回头望来。
“如果有一天,我又想造梦了呢?”他问。
“那就再来一趟。”念汐答,“只要你还愿意醒来。”
朱允绍笑了。这一笑,纯粹如少年。
他转身,走入光雾深处。
桥断,灯灭,井水平复。
翌日清晨,北方各地忆亭铜钟齐鸣,奏响的不再是《安魂诏》,而是完整的渔谣。百姓纷纷苏醒,有人痛哭,有人跪谢,更多人默默写下名字,放入纸灯,顺水放流。
朝廷派出钦差查办“妖言惑众”案,却发现所有涉案铜钟皆无铭文,亦无法术痕迹。唯有触摸之人,会在瞬间脑海中浮现亲人面容,清晰如昨。
朱家后裔震怒,欲焚毁全国忆亭。然民间反抗激烈,连京畿士子皆联名上书:“宁失皇统,不失人心。”
最终,皇帝下诏:忆亭列为民间正祀,不得擅毁;渔谣定为“安魂正音”,每年清明nationwide演奏;设“承忆司”监察记忆异动,由慧贞遥领顾问,念汐任名誉祭酒。
多年后,西域商旅带回一则奇闻:在极北苦寒之地,有一座孤亭矗立冰原,亭中无人,唯有一盏长明灯,与一口古井。每逢风雪夜,便有琴声自井中传出,非一人所奏,而是千万voices合鸣,唱着一首无人完全听懂的歌。
有人说,那是闻心仍在渡魂。
有人说,那是所有未能告别的灵魂,在集体低语。
还有人说,那其实是未来的歌声,穿越时间而来,提醒活着的人??
**不要让爱变成囚笼,也不要让记忆沦为武器。**
某年冬至,青年阿宁游历归来,立于守灯堂前。他已不再盲,眼中映着万家灯火。
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头问:“叔叔,什么是承忆者?”
他蹲下身,柔声道:“就是那些愿意替别人记住重要事情的人。比如你奶奶的名字,你爸爸小时候摔过的跤,还有……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很想看看江南的春天。”
女孩眨眨眼:“那他看到了吗?”
阿宁望向南方,嘴角微扬:“现在,正乘着风,一路笑着过去呢。”
远处,一轮新月初升,清辉洒落碑林。某块石碑忽然泛起微光,显出几行新字:
>“吾名闻心,非生非死,非我非他。
>凡有思念处,即是我家。
>若你夜里听见琴声,请不必害怕??
>那是我,在替你轻声说:
>我记得你。”
风过林梢,纸灯冉冉升起,汇成星河。
灯,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