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他,只是轻轻将于莉枫的手放在控制台上。
“部长先生,我很荣幸。但在那之前,请允许我完成今天的最后一项演示。”
我按下最后一个按钮。
整座微缩巴黎的灯光骤然全灭。
众人惊呼。
下一秒,城市从中心向外逐层点亮,节奏如同心跳,缓慢而坚定。凯旋门亮起,接着是卢浮宫、圣心堂、索邦大学……最后是无数普通住宅的窗户,一扇接一扇,汇成一片温柔的海洋。
背景音乐悄然响起??是德彪西临时谱写的钢琴曲,旋律清澈如水,带着黎明破晓的希望。
“这不是征服。”我在光影中说道,“这是回归。电力不属于实验室或工厂,它属于街道,属于家庭,属于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我们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太阳,而是要把阳光,还给人民。”
掌声如雷。
当夜,《高卢人报》发布紧急增刊,标题为:《谁将照亮巴黎???从工业奇迹到人文之光》。
文中写道:“昨日我们为马斯生的巨兽颤抖,今日我们却为托马斯的微缩之城落泪。或许真正的进步,并非在于我们能造出多大的机器,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记得,为何要点亮第一盏灯。”
而在埃菲尔铁塔尚未矗立的巴黎夜空下,一场静默的转折已然发生。
资本的风向开始偏转。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位代表秘密约见了我的财务顾问;克鲁索钢铁厂的厂长亲自登门,提出合作建设地下电缆网络;甚至连一向保守的天主教会也派来了使者,询问能否在教堂区试点我们的智能照明系统。
而于莉枫,在展览结束后的第三天,收到了一封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正式聘书??邀请她担任新设立的“城市能源系统”讲席教授。信末附言写着:“您的模型改变了我们对电力的理解。”
我没有阻止她接受。
“你会回来吗?”送别那日,我问她。
她站在火车站月台上,风吹起她的裙摆和短发。
“当然。”她说,“毕竟,巴黎的灯,还得靠我们一起点亮。”
火车驶离后,我独自走回办公室。桌上放着一份电报,来自美国。
发件人: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内容只有八个字:
**“游戏继续,老朋友。”**
我笑着将它贴在墙上,与另一张泛黄的照片并列??那是1876年费城世博会,年轻的我和他在蒸汽机展厅外的合影,两人穿着不合身的礼服,笑容青涩。
窗外,巴黎的夜空依旧璀璨。
但这一次,我知道,那光,不再只属于少数人。
它正一寸寸,流向街角巷尾,流向每一个曾被遗忘的暗处。
就像文字终将抵达读者,就像历史总会记住真正推动它前进的人。
我坐回桌前,翻开新的稿纸。
笔尖落下:
**《电气时代备忘录》第一章:光之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