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直播间,在经歷了长达十几秒的“失语”后,被一句话,彻底刷屏。
“封神!今夜,陈墨封神!”
“我哭了!我一个大男人,听一首情歌,竟然听哭了!太美了!美到让人心碎!”
“这才是真正的华流!这才是我们华夏,应该有的音乐!把文化的底蕴,写进歌里!顾辰那首《c-popking》,跟这首《青瓷》比起来,简直就是……一堆工业垃圾!”
“我已经单曲循环了!妈妈问我为什么跪著听歌!因为我怕站起来,会惊扰了画里的仙人!”
而与此同时,顾辰的粉丝们,也懵了。
她们中的许多人,出於好奇,也点进了陈墨的直播间。
然后,她们就再也出不去了。
她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作降维打击。
她们引以为傲的、用金钱堆砌出来的“一亿销量”,在《青瓷》这首堪称“艺术品”的歌曲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可笑,甚至有些可悲。
她们之前用来攻击陈墨的那些话术——“口水歌”、“没內涵”、“模式化”。
在这一刻,都变成了抽在自己脸上的、响亮的耳光。
“我……我好像,有点脱粉了……”
“我也是……听完《青瓷》,再回去听我们家哥哥那首『ohbabybabyiloveyou,我感觉我的耳朵被强暴了。”
“姐妹们,我……我先去给《青瓷》捐一块钱了……对不起,辰辰,但这首歌,我真的拒绝不了。”
军心,开始动摇。
而陈墨的盛宴,才刚刚开始。
他没有急於演唱下一首歌。
舞檯灯光流转,聚焦在一位一直静坐於亭台中的白髮琵琶大师身上。
大师指尖轻拢慢捻,一段《春江月夜》的经典旋律如清泉流淌而出,並非炫技,而是带著岁月沉淀的温润。
镜头给到大师沉静的面容和布满皱纹的手,那双手仿佛诉说著千年的故事。
陈墨的声音轻轻响起,不是歌唱,而是如同画外音般的低语:“小时候,爷爷总说,这些老调子,是刻在我们骨头里的声音…”
背景大屏上,適时浮现出泛黄的老照片:一位纯真的孩童,好奇地趴在一架古旧的琵琶旁,一旁慈祥的老人正含笑看著他。
弹幕瞬间被“泪目”、“想爷爷了”、“这就是传承啊”刷屏。
紧接著,旋律无缝转承。
陈墨坐在一树虚擬的灼灼桃下,木吉他清亮的音色加入,与琵琶的余韵交织。
他唱起了《江南》,歌声里不仅有吴儂软语的柔情,更添了一份对时光、对传承的眷恋。
他时而站在“烽火台”上,在万马奔腾的背景下,高歌著气势恢宏的《霍元甲》。
时而又化身一位孤独的侠客,在竹林里,用古箏与大鼓,演绎著江湖豪情的《沧海一声笑》。
从《青瓷》的清雅婉转,到《霍元甲》的慷慨激昂,再到《兰亭序》的书卷气息,每一首都仿佛一次不同文化意象的巡礼。
陈墨用节奏的起承转合,让整场首唱会如同一部章法严谨的乐章,而非简单的歌曲堆砌。
这场首唱会,变成了一场华夏古典文化的“满汉全席”!
书法、国画、茶道、武术、戏曲……
各种东方美学的元素,被他天衣无缝地,融入到了他的音乐里。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从最初的五千万,一路飆升,最终,突破了一个前无古人,也可能后无来者的恐怖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