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从法律的角度看,主角程勇,確实是触犯了国家药品管理法,他的行为,构成了犯罪。这一点,电影没有迴避,我很欣赏。”
“但是……”
老人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
“法律,追求的,不仅仅是程序上的正义,更应该是实质上的正义。法律的背后,是天理,是人情。”
“这部电影,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没有简单地去煽动法理与人情的对立。它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法律的条文,与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发生衝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完善?”
“它没有给我们答案,但它引发了我们所有人的思考。而这种思考,远比任何一部娱乐大片,都更有价值。”
老人放下话筒,对著台上的陈墨和主创们,郑重地点了点头。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感谢你们。你们用一部电影,做到了我们无数次普法宣传,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你们让法这个字,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心里,让人们开始去思考它与情、与理之间的关係。”
“这,就是一部电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老法官的这番话,如同一锤定音,为这场首映礼,画上了一个最完美的句號。
它將整部电影的立意,从单纯的“为民请命”,拔高到了“推动社会法治进程思考”的全新高度。
后台,张文君副局长的秘书,將老法官的这番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了下来,並迅速地整理成文,发给了还在办公室等待消息的张副局长。
几分钟后,秘书收到了回信。
回信很简单,只有四个字:
“国士无双。”
这四个字,评价的,不仅仅是那部电影,更是那个敢於用作品去触碰时代最敏感的伤口,引发全民思考的年轻人。
首映礼结束,当晚,一篇特殊的影评,在《人民日报》的客户端,悄然发布。
文章的作者,署名为“钟政声”——一个代表著官方最高层声音的笔名。
文章標题,掷地有声!
《我不是药神:一部电影的力量,与一个时代的进步》
文中,高度讚扬了《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並引用了那位老法官的观点,深刻地探討了电影所引发的,关於“法理与人情”的社会性思考。
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
“我们乐於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优秀作品,能够涌现出来。它们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时代的伟大与尘埃;它们像一把手术刀,剖开我们社会的肌理与脉搏。能够正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自信;能够引发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一部好的电影,足以推动一个时代的进程。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並拭目以待。”
这篇文章的发布,如同一道来自云端的圣旨,为《我不是药神》的前路,彻底扫清了最后一点障碍。
它向所有的院线,所有的媒体,所有还在观望的人,释放了一个明確得不能再明確的信號!
这部电影,国家支持!
这部电影,必须大火!
冯守正的资本铁壁,在这股由民意和国策共同匯聚而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面前,被彻底碾得粉碎。
属於《我不是药神》的时代,真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