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砚经营的各种商行,像是骏马一般,拉着苏塘县的经济往前奔。
苏砚原本以为就这样,和妻子、儿子、女儿一起过些逍遥生活。
可隔壁县已经是满目疮痍,难民潮也时常卷席到苏塘县。
于老将苏塘县的情况禀报祁王,祁王便同户部诸官员一起举荐苏砚任凉光县县令。
皇命不可违,苏砚也不得不带着一家人赶赴凉光县。
凉光县外,难民们扶持着走在道路两旁,
有往凉光县去的,也有离开凉光县的。
苏砚的心咯噔一下。
他没有想过要拯救这个世界,他只希望能够过些安逸舒适的日子。
好不容易奋斗出来,老婆孩子热炕头,有吃有穿,可现在居然又落入一切重来的局面。
凉光县县衙破旧不堪,比起苏砚最初的住宅还要破烂,只是更宽大一些。
这样下去,老百姓饿死不说,他们一家子在这里也没办法生活。
苏砚便赶紧安排李玉莲将孩子先带回苏南村。
毕竟那里有村民们,熟人多,生活肯定要好一些。
接着苏砚有命人从家里的账户里支出三千两白银。
县衙没钱,而且还是一堆烂账。
找朝廷拨,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现在苏砚只好自己先垫上,等到以后赚钱了在从中拿回自己那份。
他从苏塘县招了几十个青壮年做保安,又从本地难民中,挑选一些老实本分的年轻人担任县衙捕头。
有了人马,苏砚便开始整饬凉光县的秩序。
每天晚上派兵队巡逻,对一些在难民群里搞欺压的头子当众处决。
一来是杀鸡儆猴,另一方面也是确保难民不闹出大乱子。
看着秩序稳定后,苏砚又重新更换了县衙的名字。
叫凉光县却是有些悲凉,啥都光了。
苏砚便将县衙改名为桃源县。
怀念古人,寄托希望吧。
苏砚又托人从苏塘县买来了许多的木薯。
自从他建议在苏塘县大范围种植木薯后,现在木薯在苏塘县已经非常多了。
早先木薯因为产量丰富,便宜,是苏塘县人民的主食。
慢慢的,苏塘县其他地方的粮食产量也都起来了,粮价也下来了。
所以,木薯的消耗变少了。
苏砚现在也没太多钱能够养活一个县的百姓,也只有卖便宜的木薯作为过渡。
资源有限,苏砚肯定不能搞开仓放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