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日,轮流便有村民来守着烧火。
等到七日过去,短小的竹筷被捞出,便如同藤条那般柔软了。
村民们又将这些竹筷搬到小溪处用溪水冲刷浸泡。
突然来了一场雨,把天空冲刷的干干净净,一片澄澈。
雨水顺着房檐,塔塔地打在青石上。
水面上也绽开了一圈圈的涟漪。
苏砚看着这让人心神宁静的景色,在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等到这场雨停了,竹子也浸泡好了,要不了多久,孩子们就有纸用了。
等到时机成熟,村民们便将竹块从水中捞出,顺便用竹刷洗干净竹块上面腐烂的一层污垢。
接下来,就到了制纸前的关键步骤,打竹麻。
再一块中间被造出大坑的石头上,村民们把浸泡蒸煮后的竹块放到里面,像是打糍粑一样,一下一下的捶打着。
直到将它们打成粉末,才算结束。
掏出后,又进行下一批。
打好的芝麻放到另一个石槽中,加入清水,把粉末浸湿,再混合,翻料。
料不要太湿,刚刚能揉成球就行了。
把这些粉末倒入细密的布口袋中,再扔到溪水中进行冲洗。
缓缓的流水便将竹料淘洗干净了。
如此反复,将淘洗干净的竹料拧干,再倒入盛满清水的大缸里面,用木耙进行搅拌,打浆。
木料混着清水,很快便呈现出黄褐色。
顾婧雅早早就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了造纸所需要的纸药。
这也是从一些植物里面提取出来的。
苏砚将绿色的制药倒进缸里,混合。
这时候,再拿出这六个月来准备好的抄纸帘,将纸一张张抄起来。
接着放到平整的木板上,一张张纸重叠。
最后上面盖上一块板子,用石头等重物压上。
等到纸里面的水分榨出了,纸张成型了,便小心的将一张张纸分开,晾晒。
若是有用一些的,比如顾婧雅预定的擦屁股的纸,便要求更柔软一些。
苏砚则还要把这些纸放到板子上用细毛刷刷一遍,将一些毛刺弄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