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培训结束后,还会自发组织讨论。
“你们知道吗?”一天下班后,护士小马兴奋地说,“我发现按新流程工作,不仅病人满意,我们也轻松多了。”
“是啊,”另一个护士接话,“以前总觉得改变很麻烦,现在发现其实挺好的。”
李明和阿依古丽默默听着她们的对话,心里充满欣慰。
改变正在悄悄发生,就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大地。
但挑战也在不断出现。
有一次,一位老医生在培训中提出质疑:“这些新方法是好,但我们的条件跟上海不一样,能行得通吗?”
这个问题让会场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看着李明,等待他的回答。
“您说得对。”李明平静地说,“我们的确不能照搬上海的模式。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做调整。比如……”
他拿出一份改良后的诊疗方案,详细解释了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这个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在场的人,包括那位提出质疑的老医生。
“小李说得有道理。”老医生点点头,“我们确实需要改变,但要因地制宜。”
这句话仿佛打开了一扇门。
之后的培训中,大家开始积极献言献策,讨论如何将新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阿依古丽更是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将一些医学术语翻译成维语,编成顺口溜,方便本地医护人员记忆。
她编的“急救五步曲”在护士中特别受欢迎。
一天傍晚,李明在整理培训资料时,发现桌上多了一份报告。
打开一看,是阿布都·卡德尔写的评估意见。
“新的培训体系切实可行,建议在全院推广……”他一字字读着,心情激动得难以平静。
“怎么样?”阿依古丽从身后探过头来,“我就说院长其实很支持我们。”
李明转过身:“你早知道?”
“我昨天偶然听见他和其他主任讨论。”阿依古丽笑着说,“他说我们的方法虽然新,但很实用,而且考虑到了本地特点。”
李明靠在椅背上,长出一口气:“终于……”
“这才刚刚开始呢。”阿依古丽认真地说,“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李明看着她明亮的眼睛,突然说:“谢谢你,阿依古丽。如果没有你,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别这么说。”她低下头,脸微微发红,“我们是搭档,不是吗?”
窗外,夕阳将整个喀什染成金色。
远处传来清真寺的晚祷声,悠扬而宁静。
李明望着这片他已经深深眷恋的土地,心中充满感激。
他知道,改变正在发生,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因为所有人的共同参与。
就像沙漠中的绿洲,需要每一滴水的滋养才能生生不息。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她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运。
“对了,”阿依古丽突然说,“明天的培训内容是不是要调整一下?我觉得可以加入一些实操环节。”
“好主意。”李明立刻来了精神,“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
两个人又开始投入到工作中。
夜色渐渐笼罩了医院,但他们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