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根粗大的铁条,在巨大的拉力下,被硬生生拽过了那个孔洞。
当铁条的另一端出来时,它已经变得更细、更长、也更圆润。
接著,是下一个更小的孔洞,再下一个……
原本还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成型的钢丝,就在这简单粗暴的拉扯中,被迅速地製造出来。
最后一步,刘奚將那盘细长的钢丝,紧密地缠绕在一根拇指粗的铁棍上,形成了一个类似弹簧的铁圈筒。
將这弹簧状的铁圈筒竖直,用一把大剪咔嚓咔嚓地沿著轴心一路剪下。
隨著清脆的剪断声,一个个大小粗细一致的铁圈,如下雨般叮叮噹噹地落在了铁盘之上。
一个铁匠耗费一天心力也未必能做出几十个匀称的铁圈。
而现在,不过半日的功夫,上千个一模一样的铁圈,就这么诞生了。
看著那堆积如山的铁圈,刘奚的思绪,已经飘到了未来的战场上。
有了铁圈,就能打造锁子甲。
他知道,这个时代並非没有锁子甲,只是在西域零星出现,远非主流。
主要是就是没有拉丝板的技术,一直要到数百年后的唐朝,才会开始盛行。
从秦到明代,中原军队的甲冑,始终是以札甲为主。
所谓札甲,便是在打好的铁片上钻孔,再以绳索皮条穿系而成。
早期的札甲,甲片粗大,穿系简陋,看起来就像一件铁质的凉蓆。
发展至今,无论是甲片的锻造工艺,还是编织的手法,都已极为精进。
锁子甲,则是完全不同的工艺。
平心而论,都是叠压金属,一片甲片的防护力,肯定要胜过一个小小的铁环。
面对重箭和长矛的攒刺,札甲的优势毋庸置疑。
而且將数万个铁圈一个个套接铆合,其耗费的工时,比编制札甲更为夸张。
但锁子甲有两个札甲无法比擬的优势。
其一,是灵活性。
它如衣物般贴身,活动自如,披上它,无论是弯弓搭箭,还是攀爬腾挪,都远比僵硬的札甲方便。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的技术要求极低。
打造一片合格的甲片,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千锤百炼。
而將一个铁圈,套进另一个铁圈,再用打孔铆钉,一个妇人,学上几日,便能上手。
刘奚想通了这其中的关节。
在中国歷史上,甲冑歷来由官府武库严控,作坊里有的是技艺精湛的老师傅,自然会不计工时地选择防护更优的札甲。
锁子甲那技术要求低的优势,便没了用武之地。
但於刘奚而言,却恰恰相反。
他缺的,正是世代传承的老师傅。
而洛阳城外最不缺的,便是那些只要给一口饭吃便能为你做任何事的流民妇孺。
他可以靠著这数不清的廉价人力,在最短的时间內,为他麾下每一个士卒,都套上一层锁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