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19世纪初纽约 > 沿第六大道南下(第1页)

沿第六大道南下(第1页)

安妮走出梅西百货门口,第六大道上的车马声将她拉回现实。

她口袋里装着一封伊迪丝小姐签名的介绍信。信上推荐的那家定制裁缝店就在不远处,一扇擦得透亮的玻璃门上挂着「私人定制」的黄铜招牌,门边的展示架上陈列着光泽靓丽的礼服,衣角用木夹固定得一丝不苟。

紧邻梅西百货的这一带区域,已零星出现高端裁缝店与女帽工坊,它们依托百货公司带来的人流,专为中产与富裕阶层服务,明显有了产业集中的趋势。衣着体面的顾客在此驻足,与匆匆前往百货公司的人流交织。

安妮站在其间,成为人流的一部分。

她走近了些,透过玻璃能看到里面悬挂的几件成衣,人形模特展示着采用英国精纺羊毛的修身外套,剪裁精致,腰线收得极妥帖。一位穿着马甲、戴单边眼镜的老师傅正为一位夫人量尺寸,手边放着一本厚厚的面料册。安妮的目光扫过一件外套上吊着的标签,上面用花体字写着价格:四十五美元。

她默默退后两步,转身离开了。伊迪丝小姐给的制衣补助足够她在那里做一套体面的衣裙,但花掉近2个月薪水的价钱,让她无法伸手推开那扇门。

「还是去艾伦街看看吧。」她对自己说。

第六大道上的马拉轨道车叮叮当当地驶来。安妮学着前面一位女士的样子,将一枚五美分硬币投入车门口的铁盒里。

车厢是长长的木质结构,两侧是面对面的长条座椅。比起想象中的公共马车,这里平稳宽敞许多。

她在一位带着小女孩的妇人身边坐下,小姑娘好奇地看了她一眼,腼腆地笑了笑。安妮也回以微笑。

车厢里坐了约莫二十人,大家保持礼貌的间距。斜对面是位提着皮质样品箱的男士,像是整日奔波的推销员。稍远处坐着两个衣着朴素的女士,膝上放着布包,身上看不出过于劳作的痕迹。一位穿着深色外套、神情严肃的先生正专注地看着当天的报纸,丝毫不受外界影响。这些面孔大多平静,看起来早已习惯这规律的摇晃与马蹄声。

只有安妮看什么都新鲜。蓦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北京读大学,搭乘地铁的样子。光是线路图就得琢磨半天。若真与她记忆中人潮拥挤的地铁相比,这慢悠悠的叮当前行,倒更像是一场悠闲的街景观光。

电车沿着第六大道缓缓向南,窗外是切尔西区规整有序的景象。。两侧的街道明显宽敞,一栋栋赭石色的联排别墅连绵不绝,门前有着精致的铸铁栏杆和小片绿地。偶尔能看到砖石结构的公寓楼内,走出衣着整洁的男女。再往西,就是哈德逊河,可惜太远望不见

在身旁妇人的友善指点下,安妮在十八街下了车。她双脚刚落在人行道的石板上,一阵带着奶香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街角一家蛋糕店的门前热闹非凡。

一个年轻的帮工正站在门口大声吆喝:“新店酬宾!买二送一!尝尝我们的800层酥皮,入口即化!”

橱窗正中精心陈列着一款名为“Mille-feuille”的酥皮糕点。旁边的宣传板上用醒目的字体写着:“正宗法国配方,每日仅售100份!”

此刻,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是衣着体面的女士,他们掏出钱包的样子都很爽利,显然谁也不愿错过这流行的新鲜滋味。

Mille-feuille,后世的人们更习惯叫它拿破仑蛋糕。安妮,也被馋虫勾动,实在忍不住想尝一尝原始版本有什么不一样。

犹豫片刻,她放弃了挣扎,扎进了蛋糕店。

安妮一边吃着蛋糕,一边向东南方向步行,周围的景象逐渐变化。街道变窄,人流增多,空气里开始混杂着各种怪味和嘈杂的声音。

等她踏上此行目的地时,仿佛瞬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艾伦街,一条南北向街道,贯穿曼哈顿下东区的核心区域。街上,随处可见驮运布料的马车,装卸货物的工人,耳畔充斥着缝纫机的嗡鸣和人们的议价声。几乎每个临街的底层都是裁缝铺,门口挂着“定制西装”、“女装修改”的牌子。二楼敞开的窗户里,能瞥见埋头踩缝纫机的身影和堆积如山的布料。浅褐色的羊毛料、米白的棉麻布直接从窗台垂下来,摊晒在外面。

两个东欧犹太移民,就有一个是裁缝。这话不假!裁缝铺既是东欧犹太移民的生计所在,也是他们的家。一楼接客选料,二楼工坊赶工,阁楼就挤下一家十几口人睡觉。

突然,两个半大孩子从安妮面前飞奔而过。跑在前面的男孩攥着一把剪刀,回头朝身后的同伴喊:“快点!萨缪尔!再晚一步,戈德堡先生的裁缝铺就收满学徒啦!”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