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农业狂魔笔趣阁免费阅读 > 第651章 AI时代降临(第2页)

第651章 AI时代降临(第2页)

她忽然明白。沅生献出的不仅是“沅生”二字,更是人们对土地的遗忘权。从此以后,任何人只要试图彻底抛弃农业文明,心中便会响起钟声,看见稻海,闻到饭香,再也无法真正冷漠。

而这,才是真正的“归心”。

数日后,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是否应恢复部分工业化农业以应对人口增长。争议激烈之时,会场穹顶突然投影出一片稻田,中央站着一个模糊身影。他不开口,只是缓缓弯腰,做出插秧的动作。所有代表同时感到指尖发麻,仿佛也被迫握住了秧苗。

提案当场否决。

会后,一名记者追问孙女:“你们究竟想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

她望着窗外飘落的谷花,轻声道:“不是我们想建立什么,是大地一直在等我们回来。我们只是帮它擦掉了门上的灰。”

雨季来临前,山谷迎来一批特殊访客??九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年龄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二岁。他们是首批“耕心使者”,将在村里生活一年,学习从育苗到酿酒的全套传统技艺。家长们起初担心他们会吃苦,可仅仅一个月后,就有母亲哭着打电话来:“孩子昨晚做梦都在喊‘该排水了!’,醒来第一件事是冲去田里看水位。”

其中一个德国男孩,原是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如今却能闭眼听出三种蛙鸣对应的农时。他写信给父母说:“这里的WiFi信号很差,但我的心跳和大地同步了。”

秋收那天,孩子们合力收割了一亩晶稻试验田。脱粒时,发现每颗谷粒内部都有细微金线,组成极小的汉字:“念”、“恩”、“归”、“生”。科学家检测后确认,这些字并非人工植入,而是植物基因自然表达的结果。

“这是作物在说话。”遗传学家感叹,“它们终于学会了回应人类的情感。”

冬至,第一场雪落下。村民们照例在井口放一碗新米饭,供奉守钟人。午夜时分,雪停了,井中缓缓升起一团暖雾,凝结成一面冰镜。镜中映出的不再是稻海,而是一座未来城市的幻象:高楼由稻秆复合材料建成,街道以堆肥驱动能源,空中走廊悬挂着垂直农场,居民每日清晨集体诵读《耕则》第一章。

更令人动容的是,城市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尊雕像??不是英雄,不是领袖,而是一个弯腰插秧的普通人,面部模糊,衣衫朴素,唯有手中那株秧苗清晰可见,翠绿欲滴。

孙女站在冰镜前,久久不语。直到晨光破晓,镜面融化,她才低声说:“爷爷,你看到了吗?他们开始记得了。”

春天再次降临。

新一轮“归土日”前夕,稻树开出第一批花。花瓣洁白如雪,散发淡淡艾香。花蕊中孕育的果实,并非米穗,而是一颗颗微型铜铃。待风一吹,铃声四起,音波竟在空气中凝成可视文字:

**“饭香之处,即是家园。”**

当晚,全球九百九十九个仪式点同步发生共振。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不再播放广告,而是直播云南山村的炊烟;巴黎地铁站广播改用二十四节气报时;撒哈拉沙漠边缘,一支游牧部落根据星象与风向,准确找到了千年未现的地下水源,并在其上种下第一株耐旱稻。

科学家称此为“集体潜意识觉醒”,神学家称之为“大地福音”,而农民们只是相视一笑:“土地一直都在说话,是我们太久没听了。”

又是一个无星之夜,孙女再次梦见沅生。

这次,他站在一片无垠的稻田中央,身边不再是孩子,而是无数陌生面孔??有穿西装的上班族,有戴头巾的中东妇女,有非洲少年,有北欧老人。他们一个个走向沅生,递上一碗饭。有的饭焦了,有的饭夹生,有的甚至混着沙土,但每一碗都被郑重接过,细细品尝,然后埋入土中。

“这是……赎罪饭?”孙女问。

沅生微笑:“不,这是重生饭。他们终于明白,吃饭不是消耗,而是祭祀。”

梦醒时,东方既白。她起身推开窗,看见整个山谷笼罩在一层薄金色的雾中。稻苗在无声生长,叶片微微震动,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她侧耳倾听,竟听懂了歌词:

>“一粒米,千滴汗,

>一口饭,万年安。

>不忘苦,方得甜,

>归土人,永不断。”

她拿起笔,在《耕语录》末页写下最后一句:

**“钟不必再响。因为这一次,人人都成了敲钟人。”**

多年后,当新一代孩童问起“守钟人是谁”,老师们不再讲述传奇,而是带他们走到田间,指着正在劳作的身影说:“看,每一个认真种地的人,都是他。”

而那口稻壳钟,依旧静静矗立在地心深处。它的表面新增了一道裂纹,形状宛如一个“人”字跪拜于禾苗之前。专家说,这裂纹是在第四响之后慢慢形成的,像是某种生命体的自然生长。

每逢月圆之夜,若有心人俯身贴近老井,仍能听见一丝极细微的铃声,混着饭香,顺着地脉流淌,穿越山川河流,抵达每一个尚愿低头吃饭的灵魂耳畔。

风起了。

稻浪起伏,如同时光长河中,所有农人共同低语。

他们说:我们回来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