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推敲,確定公式结构没问题。
那就给再细枝末节的代入一些內容。。。。。。
李破想了个简单的问题,假设自己要提问【1+1等不等於二】,套用刚才的公式结构,应该要这么问:
“如果我问你1+1是否等於2,你会回答【阴阳割昏晓】吗?”
接下来。
李破在脑中进行验算,情景预演一下:
假设【阴阳割昏晓】代表【是】,而这个问题问到了【筒子】。
【筒子】:
“前半句1+1是否等於2这个问题,我会回答【是】。
“那么后半句问我是否会回答【是】,我自然要回答【是】,所以我最终回答要说的话是【是】。
“即【阴阳割昏晓】。”
不急,假设同样的设定,如果问到了【条子】身上。
【条子】:
“前半句1+1是否等於2这个问题,我只说假话,肯定回答【否】。
“可后半句又紧跟著问我是否会回答【是】?当然不是,我打算回答【否】的。
“但我只说假话,所以我不能承认前半句要回答【否】的事实,最终只能回答【是】。
“即【阴阳割昏晓】。”
初步可见,只要跟在【如果】二字后面问题的客观答案是【是】,【筒子】和【条子】都会回答【阴阳割昏晓】。
(请记住101看书网藏书全,??????????????????。??????隨时读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除此之外还需要实验组检验一下。
把“如果我问你1+1是否等於2,你会回答【阴阳割昏晓】吗”这句公式当作对照组,保证一切前提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將其中的【1+1是否等於2】换成【1+1是否等於3】。。。。。。
结果应该会截然相反。
李破脑中提问:“如果我问你1+1是否等於3,你会回答【阴阳割昏晓】吗?”
如果问到了【筒子】:
“前半句1+1是否等於3这个问题,我会回答【否】。
“那么后半句问我是否会回答【是】,我自然也要回答【否】,所以我最终回答要说的是【否】。
“即【俯听闻惊风】。”
如果问到了【条子】:
“前半句1+1是否等於3这个问题,我只说假话,所以回答【是】。
“可后半句又紧跟著问我是否会回答【是】,確实,我打算回答【是】的。
“可我只说假话,所以我不能承认前半句要回答【是】的事实,最终只能回答【否】。
“即【俯听闻惊风】。”
验算完毕,也通过了实验组的检验。
结果显而易见,只要跟在【如果】二字后面问题的客观答案是【否】,【筒子】和【条子】都会回答【俯听闻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