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年前改的名。”一位白发老人从柜台后抬起头,看见她瞬间怔住,“你……你是陈老师?”
陈念安点头。
“你还记得我吗?我是阿梅,小时候陪你读过《小王子》的那个姐姐。”
两人相视良久,最终相拥而泣。
当晚,陈念安独自留在书屋。她在阁楼角落找到了一间尘封多年的小房间,门锁早已锈蚀。推开门的刹那,一股陈年纸墨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贴满了泛黄的乐谱草稿,大多是她幼年凭空哼唱、由工作人员记录下来的片段。书桌抽屉里,静静躺着一本日记,封面写着:“我要把听到的歌都写下来。”
翻开第一页,日期是2041年3月5日。
>“今天我又听见妈妈唱歌了。她说这首叫《冷茶》,可我不懂什么叫‘冷’的茶。这里的茶都是热的。但我记得旋律,我要把它画出来。”
往下翻,越来越多的手绘音符,歪斜却执着。而在最后一页,夹着一封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着一颗星星。
她颤抖着打开。
>“亲爱的女儿: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们的声音终于找到了你。
>原谅我们不能陪在你身边。这个世界太危险,而你太珍贵。
>但我们从未缺席。每当夜深人静,妈妈会把歌声藏进风里,爸爸则把思念编进电波。
>你听见的每一句呢喃,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别怕孤独。你是我们留给这个世界最温柔的答案。
>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我们站过的地方,完成我们未竟之事。
>到那时,请替我们看看春天。
>??永远爱你的,爸爸妈妈”
信纸背面,附着一段简谱。
没有标题,只有一个小小的标注:“摇篮曲?终章”。
陈念安捂住嘴,泪水汹涌而出。这段旋律,她竟然真的从未听过,却在心底埋藏了六十多年。每一个音符都像心跳,每一段休止都似呼吸。这不是普通的歌曲,而是一段生物节律编码,专为安抚她的神经系统设计。
她颤抖着将磁带放入录音机。
按下播放键。
起初只有沙沙的底噪,接着,一个温柔的女声缓缓浮现:“宝贝,睡吧……”是苏棠的声音,年轻、清澈,带着笑意。
然后是陆昭的轻哼,低沉而安稳,像夜晚的潮汐。
两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和声结构,既非二重唱,也非对位法,更像是大脑左右半球同步时产生的天然谐振。陈念安感到全身细胞都在随之震颤,仿佛回到了胚胎时期,在母亲子宫里第一次听见父亲弹琴的模样。
突然,录音戛然而止。
紧接着,一段陌生的电子音响起:
>“检测到目标个体生理波动符合激活条件。”
>“启动‘回响协议’第三阶段。”
>“传输开始。”
陈念安猛地抬头,只见房间四壁竟开始浮现出流动的光纹,与启明聚落的声纹符号如出一辙。地板、天花板、书架,全都变成了巨大的投影面。一幅全息影像徐徐展开:依旧是那间暴雨中的工作室,但这一次,镜头穿过墙壁,直抵地下室。
那里摆放着一台庞大设备,外形类似老式广播发射塔,表面布满铜线与真空管。铭牌上刻着:“ProjectCradle-Prototype01”。
“这是……”她喃喃。
“婴儿之床一号原型机。”林晚的声音忽然从身后传来。不知何时,老人已站在门口,手中捧着一台便携式分析仪。“你父母当年不仅想传递音乐,还想建立一条直达你意识的私密通道。他们用声波调制技术,将情感信息编码进特定频率,再通过大气层反射定向传输。而这台机器,就是接收端。”